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00字。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 理解本单元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 分析课文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复习重点: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江南水乡有迎神赛会的“社戏”,陕北黄土高原上有高亢的“信天游”,有刚健雄浑的“安塞腰鼓”,还有节日时增添喜庆气氛的“红灯笼”。这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在第一单元中由不同的作者,向我们展示。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逛逛江南,游游塞北吧。
  回顾内容
  一、相关民俗
  小说《社戏》和散文《安塞腰鼓》,描写的都是乡村人民的戏剧表演、民俗表演。散文《灯笼》中追忆的与“灯笼”有 关的乡俗,诗歌《回延安》则描绘了具有浓郁陕北特色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回延安》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而“信天游”本身也 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作者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吗?当然不是。
  二、民俗的价值意义
  《社戏》和《灯笼》中的“故乡”之于鲁迅和吴伯 箫,是他们心中最美的家乡,或者说是心灵慰藉之乐土;《安塞 腰鼓》的作者刘成章作为陕西延安人,对家乡传统文化安塞腰鼓无比热爱,用酣畅的文笔展现其磅礴的生命力;《回延安》 的作者贺敬之虽非延安人,但延安对他来说也无异于精神的家 园、心灵的故土。因此,他们笔下“民俗文化”的意义,在于对家乡的热爱。
  当然,“民俗文化”之外,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蕴: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 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 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
  那这些情感作者在文中又是怎么传递出来的呢?
  梳理表达方式
  一、由课后习题导入
  《社戏》课后“思考探究”有这样一道题: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 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 自的作用。
  《回延安》课后也有这么一道题: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来 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 情感。
  可见,它们都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那《安塞腰鼓》和《灯笼》都是抒情散文,他们也可以从类似的角 度来分析吗?
  我们先从《社戏》一篇一篇来分析。
  二、结合内容梳理
  1.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社戏》,是篇小说,以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叙述了“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
  文章在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一部分中,运用多种感官对景物的描写,向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夏季的晚上,渲染出了愉悦美好的氛围,烘托了我和小伙伴看戏心情的急切、愉悦,也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合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气里”,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江南水乡的感情。
  除了环境描写外还有人物描写。
  文章第6段心理描写:“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7段语言描写:“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第10段动作描写:“点,磕,退后,上前”
  这些人物描写,刻画出了双喜驾船动作的娴熟,善解人意,办事果断,勤劳能干的特点,表达出了看戏的急切兴奋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美好的童年回忆。
  对“六一公公”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大拇指一翘”的动作,“得意”的神态,以及语言描写突出了“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抒发自己的感情,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赞扬肯定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回延安》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和抒情吗?
  诗歌《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和比兴、夸张,拟人的手法,通过重返,追忆,欢聚,描述,展望延安五部分的叙述,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一部分:抓,贴,搂,扑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诗人对延安土地的热爱,以及回到延安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