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70字。

  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华文明起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源泉。如何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广泛影响力?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对于这些问题,可以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进行探究和解答。比较研究的视角古已有之。中国历代史家都重视记载外来信息,并且随着中国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对于外来信息的描述越来越精确,也越来越丰富,文明比较研究逐渐展开。在西方史学传统中,比较视角也广泛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文献记录、史学著作中。历史上,各种文明不断交流、互鉴和融合,留下了丰富的文字、图像记录,也体现在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和遗存中。
  在中国史学界,当世界史正式成为史学门类的一个学科时,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学者就已经在不同领域开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比如,史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五朵金花”讨论中,就有比较研究视角的切入。近年来,中国古史研究者也注重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和国家发展进程的比较研究,如对东西方器物和技术的交流研究等,这类研究在资料选择、议题视角、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极大拓展了文明比较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古代文明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料来源学术性不足,综合性研究著作中的资料和证据大多为二手资料、三手资料,有些论据来自学术普及读物。再如,术语翻译来源不准确,直接导致术语使用不当,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注意并加以解决。
  我们要深入开展古代文明比较研究。一方面,要注意比较对象的对等性。中国史前时期的比较对象应该是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的史前时代,不一定拘泥于年代的绝对一致,但是发展阶段应当大致相当,如希腊古典时代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演进形态的比较。另一方面,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范畴。比如,研究对象要包括世界主要古代文明,如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等早期文明起源区域的原生文明,也要包括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次生文明,以及古代非洲、古代美洲等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明,还应包括受核心文明影响的周边区域次生文明,如古代西亚文明圈、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圈、中华文明圈等。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比较研究,明确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此外,还要注重突出重点。比如,应侧重对文明的起源、结构、模式、发展和变迁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文明的传承、交流、互鉴与断裂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文明的制度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摘编自刘健《从比较视角深化古代文明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需要考虑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并做深入综合分析。
  B.不同国家文明固然不同,但它们的隔阂、冲突在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中是可以超越,并达成文明共存的。
  C.虽然最初我国史家记载的外来信息不精确且数量少,无法进行文明比较研究,但后来这一状况已发生改变。
  D.在对古代文明进行比较研究时,研究对象可以是包括世界早期文明起源区域的原生文明在内的不同层次的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只要能够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就能够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在以史育人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B.对中华文明溯源,可以为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进而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文明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和人文底蕴。
  C.虽然我们目前对古代文明的研究有了巨大成就,但如果不能解决资料来源的权威性、术语的正确使用等问题,研究的进程就会受到阻碍。
  D.我们既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范畴,又要注意比较对象的对等性,还要注重突出研究的重点,才称得上深入开展古代文明比较研究。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研究团队根据良渚、陶寺等都邑性遗址实际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冲破了西方判断文明的“三要素”桎梏,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B.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及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世界公认。
  C.随着秦早期陵墓、祭祀、水利、养马、造船等考古发现的披露,战国时期先民的多彩生活画卷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对揭示秦国崛起原因、廓清历史迷雾作用巨大。
  D.在考古发掘刘贺墓时,各路媒体通过图文、视频、小程序等进行爆炸式传播,使公众对刘贺墓的考古发掘过程给予持续性关注。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启动,20年来,研究团队对我国古代文明实施重点发掘和考古调查,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探知北方史前先民们发明的粟作农耕技术,在距今6500年后陆续向南传播,经中国福建、台湾传播到东南亚;又如通过DNA检测等技术得知,距今5000~4500年,原产于西亚的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大约在4300年前被中原地区吸收,成为中原文明的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央视《寻古中国》栏目将推出一期“连类比物,溯源中华古代文明”专题片,从东西古代文明的比较中透视中华古代文明,请结合材料写出专题片的导语,以向观众明确比较的原因和目的,要求语言简明生动,不超过90个字。(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巴塘的礼物
  汤成难
  ①下一站是巴塘,这是川藏交界的县城,过了巴塘,便进入西藏。傍晚的太阳仍然辣辣的,照得道路一阵发白,两侧没什么植被,只有稀疏的紫红色荆棘,荆棘后面竟有些毛色灰黑的山羊。几座低矮的平房,由石头垒成,散发出颓败气息。
  ②突然,货车一个急刹,车头猛地往前一挫。他摇开窗,伸出脖子,冲外面大吼一声。拦车的是个老太,跑到路中央来了,显然没有太多经验。老太也被吓到了,哆嗦着举起手上的东西向他示意。她编了两条细长辫子,在脑后会成一根,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抱着一件绿色毛衣。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拉萨、茶馆、吉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