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360字。
武清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1卷(36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节日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节日蕴含着注重血缘、敬天爱人、崇尚团圆、以和为贵和礼尚往来等特质,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传统节日的产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 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 ,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是中国极其多样的习俗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 ),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 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促使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应俱全 厚重 出类拔萃 领悟
B.一脉相承 厚重 脍炙人口 领略
C.一应俱全 浓厚 出类拔萃 领悟
D.一脉相承 浓厚 脍炙人口 领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的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
C.最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的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
D.最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的是节日没有仪式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仪式感让节日成了节日,能唤发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
B.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敬畏。
C.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
D.仪式感让节日成了节日,能激发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兴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由于受到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因素、农业生产成本、国际市场环境等国素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带来的粮食生产用地减少,水土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市场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趋势,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必备资源如何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都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自从我国进行农业改革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农民减负,取消农业税并给予农业生产补贴,粮农的账面收入确实提高了;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也大大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因而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提高。
国内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还存在诸如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这些事故直接影响粮食价格,成为粮食的不安全因素。国际上,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国际粮食投机商操纵市场,恶意抬高粮食价格;发达国家对农业高额补贴,压低了国际粮食价格,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人力物力大大减少,由此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摘编自田海霞李艳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19.10.24,有删改)
材料二:“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特殊时期倡导粮食节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有利于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座。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也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历史性冲击”。这表明粮食安全在眼下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还在增加,叠加极端天气影响,使得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持续承压。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只有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一种危机意识,个体力量方能汇聚成流,进而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底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定力。而这最终惠及的是国民长远福祉。
(摘编自新京报《杜结“舌尖上的浪费”,绷紧粮食安全之弦》2020.08.12,有删改)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攻克粮食生产的“卡脖子”技术,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保障粮食安全,就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健在于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要创新经营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2021.01.02.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产生了一系列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成为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必然要解决的难题。
B.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政策,提高了粮农的账面收入,但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致使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改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