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890字。

  莆田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法律之儒家化汉代已开其端。汉律虽为法家系统,为儒家所不喜,自汉武标榜儒术以后,法家逐渐失势,而儒家抬头,此辈于是重整旗鼓,想将儒家的精华成为国家制度,使儒家主张借政治、法律的力量永垂不朽。汉律虽已颁布,不能一旦改弦更张,但儒家确有许多机会可以左右当时的法律。据《史记•贾生列传》,贾谊上疏不满于当时王侯大臣与众庶同黥、劓、髡、刖、笞、弃市之法而反复申论古时刑不上大夫的道理以劝文帝一事,可以概见其余。又《晋书•刑法志》云:“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法律在儒家注释之下,恐已非本来面目,他们可以利用解释法律的机会,左右法律。同一法律条文因注释不同而改变其内容在历史上常有其例。王植奏称:“臣寻晋律文简辞约,旨通大纲……张斐、杜预同注一章,而生杀永殊。”以此例彼,可以推知诸儒章句对汉律的影响。
  除了法典内容已为礼所掺入,已为儒家的伦理思想所支配外,审判决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可注意的事实,儒者为官既有司法的责任,或参加讨论司法的机会,于是常于法律条文之外,更取决于儒家的伦理学说。我国古代法律原无律无正文不为罪的规定,可以比附,伸缩性极大。这样,儒家思想在法律上一跃而为最高原则,与法理无异。“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大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东汉应劭亦撰《春秋断狱》,其他以《春秋》决狱者甚众,散见“史汉”列传中。从遗留的狱辞中来看,可以说无不以《春秋》《尚书》为重要司法原则。
  儒家有系统地修改法律则自曹魏始。因事实上之限制,汉儒修改法律仅为零星的。曹魏而后,每一新的朝代成立,必制定一套本朝的法律。法律的编制和修订落入儒臣之手,于是他们有更多机会尽量将儒家的精华——礼——杂糅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此种程序自魏晋便已开始,而北魏尤其是一大关键。可以说中国法律儒家化经魏晋南北朝已大体完成。
  (摘编自瞿同祖《中国法律之儒家化》)
  材料二:
  “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据说是汉代大儒董仲舒,按古籍所载,董仲舒积极地运用《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来裁断案件,成为当时司法界的一股风尚,这里试举一例:
  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上面文献,先是交待基本的案情,然后发表了董仲舒的判决意见。文中“断曰”之后的文字,便是董仲舒的判决意见。当然,判词的内容很简短,但丝毫不影响表意的清晰和说理的严谨。值得注意的是,判词引用了儒家的经典,包括《诗经》和《春秋》中的经义和原则。由此可见,至少在汉代,以“春秋决狱”为形式和纽带,儒家经义和司法实践中的判词发生了关系。
  (摘编自赵进华《“春秋决狱”与古代的判词文化》)
  材料三:
  “春秋决狱”核心思想是重视主观心态,实行“原心定罪”。“原心定罪”,语出《汉书•哀帝纪》:“《春秋》之义,原心定罪”。董仲舒对此阐释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从现代刑法学的角度来解释,所谓“本其事”,就是要理清犯罪的客观方面;所谓“原其志”,就是要考虑犯罪者的主观思想,有无恶意以及恶意的大小。董仲舒这一主张既考虑客观案情,又强调人主观意图的因素,这是对法家只讲求客观事实的立法观念的否定。
  (摘编自李巍《“春秋决狱”浅探》)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崇尚儒术,法家衰落,儒家开始兴盛,儒家思想全面融入了当时的国家制度之中。
  B.贾谊反对王公与庶民同罪,这一史实证明了当时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法律条文还有很多。
  C.作为儒家经典,《春秋》成为汉廷决狱的司法原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重要影响。
  D.甲的养子乙杀人,甲藏匿乙。董仲舒只根据《春秋》“父为子隐”一条经义就判定了甲无罪。
  3.(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者引述王植关于晋代法治情形的说法去推测儒家的法律章句对汉律的影响,可能是因为缺乏汉代详实可考的史料。
  B.与汉代不同,曹魏以后的儒臣有编修法律的机会,儒家因此开始有系统地修改法律,儒家的“礼”随之开始渗入法典中。
  C.“春秋决狱”这一历史现象的产生,与中国古代法律的粗疏以及《春秋》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位相关。
  D.董仲舒反对法家只讲客观事实的观念,主张不仅要“本其事”,更重要的是“原其志”,即要考虑犯罪者的主观动机。
  4.(4分)结合三则材料,请给“春秋决狱”下一个定义。
  5.(6分)上述三则材料都提到了“春秋决狱”,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本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波
  陆颖墨
  如果你走进海湾里那座长波台,就会被那一座座高耸的天线震撼。每座天线有一百多米高,战士们每个月都要爬到天线顶维护。更多的是你看不到的,全在山洞里面,据说山洞里的机房比一个电影院还大。潜艇在水下远航时,只有长波台发出的电波才能传到千里之外,再进入海底。指挥部也只有通过长波台指挥远航的潜艇。
  在这里,有一件怪事,常常会听到官兵之间问候不是你吃了吗?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