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130字。

  上杭县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半期学段水平测试
  八年 级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提示:1、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2、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超出答题区域,不错位和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 (20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① ”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② ,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 ③ , ④  ”是崔颢登黄鹤楼远眺的江景之美;“⑤  ,⑥  ” 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
  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流离失所的边海民,曹植咏叹家园荒芜,狐免出没,“柴门何萧条,⑦  ”;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 ⑧    ?松柏有本性”的赞叹: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⑨  ,    ⑩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分)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①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甲,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 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就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mèi②阴沉,乙 ,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丙 。
  (1)请为①处加点字填上正确的读音,为②处拼音写上汉字。(2分)
  ①   滞 (           )     ② mèi     (           )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A光辉    B.光彩)         乙(A.郁郁寡欢B.忧心忡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4)以下三个语句填人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②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③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7分)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首句,诗人用“亭亭”描写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简洁生动。
  B.诗中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两个“一何”使抒情意味更浓厚。
  C.“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既写出松树成长环境的严酷,又体现青松“端正”的本性。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情深意长。它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在见长。
  4.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东坡逸事》)
  [注释] 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东坡为钱塘守时(   )      (4)遂悉偿所负(      )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B.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C.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D.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8.(甲)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贬谪之人,无职务权,清闲无比。作者此时的心境微妙而复杂,意味隽永:有贬谪的悲凉,也有          ,          ,             ,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2分)
  (乙)文讲述了一个关于苏东坡                                       的小故事,体现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民本”思想。(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20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