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0500字。

  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华夷理论,对汉魏六朝的华夷理论有所继承,但更主要的是有新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突破了以往的“贵中华贱夷狄”的华夷观,从而提出了“胡越一家”、对华夷“爱之如一”的崭新华夷观。与此相联系的是唐王朝所执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唐纪九》的记载,东突厥战败后,朝廷上下就怎样安置突厥族居民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多数大臣主张把降服的突厥族居民,“宜悉徙之河南兗、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中书令温彦博主张“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 
  贞观四年(630)朝廷大臣关于如何安置降伏的突厥族居民的大辩论,可知实行怎样的国家政体和民族政策,两种不同思想、政见的斗争,一直是很激烈的。温彦博以他正确的华夷观,驳斥并阻止了强令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主体民族按相同比率纳税、离开故地、破坏其本民族聚居状态的动议,捍卫了地方最高政权二元格局的政治制度,是维护中华民族统一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历史上,此类恶劣事件之所以很少发生,与开明大臣的力排众议和开明君主的英明决断,是不无关系的。
  在唐王朝,不仅提出了华(主体民族)夷(非主体民族)一家、一体的理论,而且根据这一理论所制定的开明民族政策,亦被唐太宗、唐玄宗出色地付诸实践,成就了中华民族史上少见的盛况。
  唐太宗在他的治国实践中,确实履行了他所说过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的承诺。唐太宗逝世时,阿史那杜尔等人悲痛万分,请求“杀身以殉”。这就足以表明,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不仅团结了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而且增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
  唐太宗死后,根据他的遗嘱将颉利等各族酋长14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昭陵14位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无疑是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一座丰碑,标志着唐代开明民族政策深受中华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拥护。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死,“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翦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
  唐王朝的开明民族政策,在唐玄宗时期亦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贞观、开元年间大量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国家文武要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唐太宗、唐玄宗期间,确实执行了对中华(主体民族)、夷狄(周边民族)“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
  历史表明,中华文化中开明的华夷观和正确的民族政策,对于维护地方最高政权的二元格局、为中华民族统一体形成和发展,确实从国家政体和中华文化(华夷观)层面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撑。
  (摘编自黄松筠《华夷理论演变与中华民族形成》) 
  材料二:
  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的思想是很少的。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以此来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唐太宗否定了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策和正统观念,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联加爱之如一”政策,表明他的民族政策己含有各民族一律平等因素,是对大汉族主义的一种反对。在对各少数民族关系上,如东突厥、西突厥等地区,唐太宗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利于本地区稳定,同时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建立了友好关系。
  对征服或主动降服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少数民族官员担任,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保证了各民族区域正式纳入唐王朝的版图,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对征服或降服各少数民族首领,如被俘的颉利可汗被赐予在卫大将军的头衔等,体现了唐太宗重用少数民族首领政策,团结了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从而有利于与少数民族的团结。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的华夷理论是在汉魏六朝华夷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唐王朝执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上。
  B.在怎样安置突厥居民问题上,唐代朝堂开展了激烈的大辩论,最终因少数大臣的力排众议,才避免了恶劣事件的发生。
  C.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中开明的华夷观和正确的民族政策。
  D.华夷理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其内涵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历史表明唐代的华夷观至今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提及唐太宗,他是一个开明的政治家,以德治国,不采用武力来巩固统治。
  B.中书令温彦博主张 “请准汉武故事”,说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民族政策也是相对开明的。
  C.昭陵14位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证明了唐太宗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决策英明并深受拥戴。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主体民族执政者没有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等思想。
  3.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4.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砚记
  梁晓声
  他成了林学院的新闻人物。
  本班同学、外班同学,男同学、女同学,纷至沓来。晚上九点半,宿舍又来了一拨。
  “郑小松,你有块什么砚?叫我们观赏观赏!”
  他愈坚藏不示,人们愈感到未睹为憾。其实他们的好奇心更偏于另一方面——据透露,郑小松那块砚与院长汪一伦有不寻常的关系。汪一伦的名字,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