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310字。

  辽宁省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是对现实生活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活动,一个国家的文艺水平,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这个民族的思想境界。文艺有优劣,有高低,评价的标准就在于它是否为人民而书写,是否为人民而歌唱。
  文艺要为人民抒情,这是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因为一个成功的文艺作品,不会是作者的自吟自唱,而应是与读者的情感共鸣、心灵合唱。一个文艺作品是否有广阔的视野,是否有深厚的根基,决定了它能否获得成功。只有扎根于社会实践,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艺工作者才有可能真正地打开视野,从“小圈子”中走出来,写出具有群众基础的优秀文艺作品。
  文艺要为人民抒情,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创作观。近些年来,文艺领域有些杂音、噪声,“偏”“怪”“奇”渐渐流行起来,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是不会哗众取宠的,他们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做指引,为人民写作,为人民抒情,不论外界多么嘈杂,他们总能坚守自己的良心,为人民群众呐喊,为基层人民歌唱。
  文艺要为人民抒情,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真实的情感。中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艺工作者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真情和热情,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创作反映群众呼声的作品。
  文艺要为人民抒情,也需要文艺工作者以负责任的心态去创作。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句名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搞文艺创作,就要有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对作品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文艺工作者要多推敲、多思考,把每一个字都落到实处,让每一句话都充满感情。
  文艺要为人民而歌唱,这样的文艺才真正具有价值,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作观,用优秀的作品为人民抒情。
  (摘编自李凯歌《文艺要为人民抒情》)
  材料二:
  抒情是诗歌的基本特质,但诗歌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诗言志”,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
  “道始于情”“诗缘情”,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可惜,情感匮乏是时代普遍性问题,冷漠是某些现代人的标配表情。当代诗歌因为情感的匮乏,情感浓度不够,导致精神性匮乏。当然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光有“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更高的精神性力量。孟子将这种精神性力量称为“浩然之气”。“浩然之气”需要长期培育涵养,否则就不会生长、增进。
  精神性力量,首先是一种情感力量。情感是一切诗歌、文学和艺术的基础,所谓诗歌、文学和艺术,就是情感的形式化。情感要转化为精神性力量,首先需要文字和艺术的形式化。然后,情感还需要精神化,才具感染力、冲击力。
  那么,如何将情,感转化为精神性力量?这就需要积蓄、组织、调节和转化。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形式化,但仅仅停留在抒情,也不能转化为精神性力量。就像孟子所说的,情感还需要“配义与道”,才能成为浩然之气,成为一种精神,才能长存天地。
  精神性力量,是情感力量的提炼与升华。而这需要涵养。涵养“浩然之气”,需要功夫。孟子强调要将“存其心,养其性”贯彻生命的始终。诚意正心,才能与天地感应相通,心通天地。二程对此有更深的认识,认为精神修养最重要的是一个字:敬。程颐指出:“主一无适,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气。”“主一”就是专心一处,“无适”就是不要三心二意。“主一”用在情感上,就是专一,就是深情执着。专一其实就是深情,诗歌、文学和艺术,最重要的不就是深情吗?
  何谓“情”,梁漱溟认为,情就是相续绵延不已,意义也是如此。情是相续、连绵的感觉感受,就是
  (摘编自李少君《从“情感”到“精神”的关键飞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虽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具有现实意义,它的水平高低往往体现了国家的文化水平与民族思想境界的高低。
  B.文艺工作者的作品要获得成功,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首先要做到扎根于社会实践,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C.情感转化为精神性力量不能一步到位,需要经过积蓄、组织、调节和转化的阶段,其中“配义与道”是非常关键的。
  D.孟子和程颐对情感力量的提升与升华是需要涵养的看法存在分歧,孟子强调的是“存其心,养其性”,而程颐强调的是“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的抒情性,但前者侧重于为谁抒情,后者侧重于情感提升。
  B.材料二通过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分析了古人注重文艺中的情感体现及其向精神性力量的转化。
  C.文艺工作者具有了正确的创作观,才能不受“偏”“怪”“奇”等文艺乱象的影响,实现文艺为人民抒情。
  D.伟大的情感和精神才是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千万年不灭的根本原因。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艾青曾经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B.鲁迅先生论文艺,称其为“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C.伴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文艺创作在形式上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
  D.《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后创作而成的,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
  4.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观点与材料一有何异曲同工之妙?(4分)
  5.如何看待古人所说的“诗缘情”和“诗言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铜墙铁壁(节选)  柳青
  老葛同志亲热地笑着,扯扯嚼口带子就走开了。吴忠把自己也伪装起来,跑步追了上来。
  一路上棉麻五谷,瓜桃梨枣,正是山青水绿时节。可是受苦人却不多见。老葛知道:这回光绥德分区就动员起八千个民工,加上先后参军的和长期随军抬担架的,眼前几乎所有青壮年都投入战争了。山坡上,星星点点有些锄地的老汉。山沟里,不断地碰见老婆婆或年轻媳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