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380字。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含1~7题,共20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1.(8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①又到一年毕业季,蓝花楹已悄然绽放。那深深浅浅的紫宛若一条流动的河,在阳光下迸溅着回忆的水花,也翻涌着奋斗的波浪。
  ②可还记得,刚入学时你我那稚嫩的模样?可还记得,我们并肩前行,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不惧风雨?时光流转,蓦然回首,曾经陌生的校园早已印满成长的足迹。这段青葱岁月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好。
  ③这个盛夏,太多的不舍牵动着心弦,太多的期待又推动着我们向前。我们在回忆中积蓄力量,在前行中明确方向。我们渐渐懂得了奋斗的意义——义无反顾,奔赴梦想。
  ④我们想要遇见更美的风景,关键在于奋斗起决定性作用。加油吧,追光少年们,同窗数载固少年情长,繁花之下莫百般惆怅。愿你我眺望万里征途,心勿彷徨;胸怀鸿鹄之志,扶摇直上。
  (1)请用正楷将第④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下来。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①悄然     
  ②迸溅     
  ③蓦然     
  ④积蓄    
  (3)第②④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4)请写出第③段中破折号的作用。
  2.(2分)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捶打 狂澜 要诀 入目三分 不攻自破      改为      
  (2)初衷 轻捷 严俊 断章取义 咬牙跺脚      改为      
  3.(2分)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中国古诗文中常常会出现计量单位,如“千寻塔”“高万仞”“一丈绫”中的“寻”“仞”“丈”都是古代计量单位。
  B.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和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是记载士大夫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
  C.杨绛的《老王》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的交往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对自身的反省,对命运的慨叹。
  D.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基地》《新疆域》等。
  4.(8分)请按要求默写。
  ????5月8日,“先生回来——昆明致敬特别展”在昆举办,尘封的老物件让我们感受着先生之美。先生们的文字与精神,也牵动了我们的诗情。
  (1)老舍:“大观楼在城外湖边……远处,万顷碧波,缓动着风帆。”这意境悠远开阔,恰与“潮平两岸阔,     ”相似。(王湾《次北固山下》)
  (2)汪曾祺:“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这里花清幽,树繁茂,正是“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3)沈从文:“我在昆明的时候,常常可见圆头长尾的松鼠在树枝间惊窜跳跃。”这蓬勃的生机让人联想到“夕日欲颓,     ”的画面。(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冰心:“旧友来到,欣赏默庐之外,谈锋又往往引到北平。”她虽住在昆明默庐
  却苦恋着北平,正如“     ?满眼风光北固楼”,诗人身在北固亭却心系故土。(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林徽因:“我终于又来昆明了……几个人之间情投意合,充溢着相互信任的暖流。”这深厚的情谊就像“     ,     ”,即使与友人天各一方,也如近在咫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引领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站上高处,我们才能“     ,     ”。(王安石《登飞来峰》)
  (7)闻一多:“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先生在昆明的最后一次讲演正气凛然,让我们感受到“     ,     ”的报国之志。(李贺《雁门太守行》)
  (8)于坚:“这大地(昆明)激发的不是征服世界的野心,而是回家、归宿和享受生
  活的渴望。”请写出连续两句含“家”字的古诗文:     ,     。
  二、阅读理解(含8~24题,共44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5.(3分)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