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310字。
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模拟联考语文试卷(一)
一、积累与运用(含1~7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不能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1. 请用正楷将第②③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 请给语段中加点字注上汉语拼音。
(1)载体( ) (2)誓言( ) (3)严谨( ) (4)抵御( )
3. 第①③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4. 请在第①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和前一个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5. 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歌谣 惋惜 绰号 无可耐何 根深蒂固
(2)沧桑 应酬 捶炼 相辅相成 风云变幻
(1)______改为______ (2)______改为______
6.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如《马说》,以议论为主,跟现在的杂文相似。
B. 谪守,指因罪贬谪流放。在古代,表示官员降职的词语还有:黜、贬等。
C.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7. 请按要求默写。
(1)时势造英雄,选择定未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当社会处于纷乱之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不能施展的时候,有些人选择远离纷扰,他们会用《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两句来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独善其身的人生志趣。但是也会有很多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就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在生死关头,他们毅然选择“舍生取义”,后者的精神更令人敬仰。
(2)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表现出不被世俗功名所诱惑,而是志存高远的高尚情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景兼点时令,含有飘零之感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仲淹《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无数仁人志士 天下为己任,我将无我,奋勇向前。
(5)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借以抒情言志。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登临北固楼,借用典故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古代士子有“土为知己者死”的忠义情结,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这种情结增添了新的注解。
(7)在2021年末之际,我市突现4例新型冠疫情患者。在国家有力的调控和我市人民的努力下,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经济也快速恢复。新的一年我们将迎来新的机遇,相信祖国的发展必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次北固山下》的诗句填空)
二、阅读理解(含8~23题,共44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
8. 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甲】【乙】两首诗都写到“秋”,诗人对秋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们借秋天的不同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