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370字。
2022年11月份期中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
2022.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一些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中,契约和契约精神的起源都是在西方,欧美人最信奉契约,最有契约精神,而中国则缺乏契约和契约精神的传统。
深入研究全球文明史,可以明确判断,契约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和早期,存在漫长的契约时代,并保留了契约的早期历史和早期形态。可以这么说,中国存在完整的契约史,其他的契约史是局部的、间断的。了解完整的历史,是建立正确认知和判断的前提。
《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是人类历史中,对契约和契约早期历史的最早记载。一些现代人却往往把“结绳”和“书契”的功能理解成单纯的记事,即所谓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结绳”和“书契”固然可以记事,其实绝非唯一功能,甚至也不是核心功能。核心功能是什么?是契约。“结绳”和“书契”都是中国历史中,是整个人类历史中,最早的契约,也是契约两种原始形态。“上古结绳而治”,说上古社会通过结绳,而实现治理。也就是说,结绳具备治理社会的功能,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结绳而治”实质就是“契约而治”。
中国文明的前半段,实质上就是一个“结绳时代”,一个“契约时代”。契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生产和生活的协作,都是以契约为形式和理念的。
契约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基因,契约的内核在“文”,就是将源于心性的真实意见表达出来,呈现在契约上。这是“文以载道”(出自《通书文辞》)的更久远和身后的历史背景。“道”就是“诚”,就是“率性”。《中庸》有“率性之谓道”、“诚者天之道”的说法。“文以载道”中,最初的“文”就是以结绳和书契为形态的契约,“道”就是基于真诚和共识的契约双方的意见,也是契约条款。
中国契约开始于“伏羲时代”,结合陶器的起源和传播的考古数据,可以推知,伏羲时代的开始时间大约在17000年前;契约时代的终结在春秋时代,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前左右。这意味着契约时代在中国至少存在了7000年。孔子悲叹“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实质是契约时代的崩溃。孔子主张“礼”和“仁”。“礼者,理也”,“理”是本于和基于契约的,也可以说是契约之理。孔子对此前的契约时代无比留恋和向往,在契约时代行将崩溃之际,而企图总结和保留契约时代的精神。“礼崩乐坏”的直观表现就是结绳迅速在中国文化核心区消失,而书契则被边缘化和文字化改造。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由契约转向政府。中国社会由契约时代进入政府时代。
在中国之外,西方契约的最早出现是在古两河流域。古两河是一个多神教时代,多神教的关注重心在人神关系,而且以神为本。以法典为形式的契约,之于古两河文明,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新思想、新文化
(摘编自《契约精神的真经和源头在中国,结绳是契约的原始形态》)
材料二:
契约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合意,具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思想理念。契约精神虽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但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也不难发现契约精神以各种形态的存在,并且在约束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西方社会,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中“信”和“礼”的属性。在儒家思想中,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以“义”作为价值导向,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深入研究契约精神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唤醒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敬畏,对于推动当下大批中国企业的合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刘亚东说契约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系辞》和《中庸》都对以往的契约现象做了记载,前者侧重其社会公用,后者侧重其达成的条件。
B.中国文明的前半段,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关系和谐、融洽,生产和生活协调,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契约时代。
C.从“结绳而治”到“礼乐崩坏”,中国社会秩序基础由契约转向政府,但契约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中国社会。
D.中国古代传统的契约精神和西方的契约精神,在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上都明显地体现出“信”和“礼”的属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结绳”和“书契”主要用来记事,并辅之以治理社会,它们是契约的两种原始形态,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B.契约一直就是人类文明社会秩序的基础和社会制度的主要形态,对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C.契约在中西方发展过程中以不同形态存在,具有重要的约束力,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D.包含着儒家“仁”和“义”等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契约比西方更具有契约精神,更能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对“直接契约”理解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方社会,人们基于对某种宗教的信仰,达成书面协议,从而便于贸易交往。
B.乡土社会里,私塾先生必备的教具是戒尺,孩子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才能正常学习。
C.在乡土社会里,外乡人到本乡赊卖小鸡时,买卖双方坦诚相待,买主签字即可赊下小鸡,秋后卖主来算账。
D.当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法律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4.两则材料都谈到契约精神,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中,针对一些现代人的错误看法,作者是如何反驳的?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潜流
海明威
“你很不专一,你从来没耐心做完一件事,你不能坚持到底。”好友多萝西的话一直萦绕耳边。在斯托伊弗桑特??宾的潜意识里,一条河不断地往前涌去,而清风只在河面上激起白色的浪花,使得看上去河流仿佛在流向另一个方向,但白色的浪花仅仅是在水面上,而在水下,潜流奔涌向前,总是这样,我必须要有所证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