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110字。
秘密★启用前
重庆市沙坪坝区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批评以工匠的器物制作经验为喻说明创作规律,器物隐喻着中国文学批评中法度、典范等观念。中国文学批评的器物之喻并非偶发的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大量的以工匠制作器具比喻作者写作文章的例证。器物经验是人类最为普遍的原初经验,可以说,器物经验为文学经验奠定了基础。器物制作与文章写作之间存在一种亲和关系,它们虽采用不同材质,但在构思之考究、制作之精细和法度之规范方面是一致的。因而,引导我们进行参照和表达的语汇,并非直接源于辞典或古籍,由器物制作积累而来的经验成为建构文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论,用器物及其制作经验为喻,生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言说空间。器物之喻也成为中西诗学互相沟通的话语。器具制作经验的运用十分普遍,以器物作为艺术的参照物,这在东西方文论中均有体现。韦勒克说:“最古老的答案之一是把诗当作一种‘人工制品’,具有像一件雕刻一样的性质。”古希腊人用“制作”来表达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柏拉图把工匠的制作活动和诗文、绘画的创作活动都视为运用技艺的活动。他认识到诗是由制作而来的,而工匠的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参照物,前者参照理念,后者参照实物。在他看来,理念之于器物,正如器物之于诗。希腊人对诗的理解同样受器物经验的支配,即通过形式和材料这对范畴思考器物与诗在制作上的相通之处。
(摘编自闫月珍《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材料二:
象喻批评,就是批评家运用比喻手法分析文学现象、评价作家作品,把原本抽象的文学理论用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其特点是以显喻隐,以浅喻深,最终达到对文学作品理解和领悟的目的。
“象喻”的思维方式古来有之,《周易.系辞下》日:“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是人们对外在客观物象的具体描摹,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说明易象来源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八卦作为用来占卜吉凶的工具,其主要特点是以具体的物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容或抽象的思维,这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喻手法是相通的,尽管《周易》中的“象”还仅仅是一种符号,不具备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的审美特征,但这种取象作譬的思维却是后世象喻批评的萌芽与发端。
(摘编自冯晓玉《论刘勰象喻批评的说理方式》)
材料三:
先秦思想家以象喻方式言说,以“隐”的方式传达出丰富内涵,这对古代文论“立象尽意”的诗性言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常用如、若、犹、似、譬等词论说,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就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明确指出文之隐犹如《易》之爻象变互体。古代文论也有很多象喻不用譬喻词,比如,刘勰以“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来描述神思,在吟诵之间会发出珠玉般圆润的声音,在凝思之中会看到风云变幻的景象。刘勰通过象喻言说让读者领悟到何为“神思”,其言说效果“有一种妙不可言的领悟,感受到甚至比定性分析更清晰的内容。”
(摘编自张绍时《象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精神》)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文学批评用器物以及器物制作经验比喻文学批评观念,说明器物制作经验提供了参照和表达的语汇,取代了辞典或古籍,成为了建构文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B.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文学、绘画的创作与工匠制作类似,归根结底二者都需要运用技艺。不同在于工匠制作时离不开实物的参照,艺术创作则需要以理念作为蓝本。
C.八卦取象作譬,传说中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自然界客观的万事万物,来具体描摹复杂的内容和抽象的思维,这种方式和比喻修辞存在相似之处。
D.早期的象喻批评应始于先秦,真正的大量应用则不晚于魏晋。将象喻引用进文论的言说方式,关键在于“隐”,文论中都会以暗喻的形式来传达难以言说的文学观念。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工匠制作器具来比喻作家写作文章,将器物制作经验和文章创作经验统一起来,形成了相对早期象喻批评而言较成熟的象喻说理方式。
B.象喻批评能帮助我们理解领悟文学作品,它从批评家的直觉印象或切身体会出发,以意象为载体,运用比喻手法评论分析作品,虽缺乏缜密的逻辑分析,但妙理自明。
C.中国古代文论“立象尽意”的诗性言说方式,使得先秦思想家们更倾向于以“隐”的方式阐发道理,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比如《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把器物作为艺术创作的参照物,这在中西方文论中均有体现。中西方古代文论都受器物制作经验的影响,可以想见,两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表达形式上都类似。
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以下表述没有体现象喻思维的一项是(3分)
A.《濒湖脉学》用“扬花散漫飞”来说明“涣散不收,浮而无根,至数不清”的脉象。元气涣散则为阳虚不敛,气血耗散,脏腑精气衰竭,肾气将绝。
B.《诗经??氓》写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来劝谏厉王:阻止人民批评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D.《世说新语??雅量》记载:“ 王戎七岁……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4.《文心雕龙》运用大量器物之喻来进行文学批评,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说明这种批评方式得以形成的原因。(4分)
5.针对中国传统文学创作风格的“典”(典雅的风格)“华” (华美的风格)之分,刘勰用象喻批评的方式对“典”“华”关系进行了说明,请结合材料一、三,分析这种批评方式的好处。(6分)
《文心雕龙??定势》:“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凶犯
[俄]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
“丹尼斯??格利果利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