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3540字。
2022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民族的主体性,就是民族在延续发展中贯穿始终的中心,它是使一个民族得以以独立的身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各种性质的综合。而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则是民族主体性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一个民族,只有产生了民族的主体意识,才能具有自觉的内在凝聚力,才能有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弘扬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至关重要。中国人多年的文化困惑,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处理好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独立性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实在是关键所在。没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没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没有独立的意志和民族的尊严,就有可能随人俯仰、任人宰割,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被同化;而没有“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气魄和胆量,就有可能因循守旧、闭关自守,因为顽固不化而葬送民族的前途。
“中体西用”是不对的。但它作为一种时代思潮,亦传达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忧虑,即害怕在外来文化的汹涌冲击下丧失了民族的自我。其实,只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这种忧虑就是多余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并不在于保持旧“体”,而取决于民族的主体意识。
有些“全盘西化”论者和“彻底摧毁与重建”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的能力持悲观态度,主张让外来文化来冲垮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主张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无视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看不到弘扬民族精神在文明再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西体中用”论者主张以西化为体,以民族化为用,其所注意的只是保持文化的民族形式。其实,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的民族外壳,更重要的是要将外来文化从体到用彻头彻尾地“中国化”。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发扬民族的主体精神。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自我扬弃方面,还是在大量引进、容纳、消化、吸收西方文化方面,还是在融合中西、综合创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关键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弘扬民族主体精神》)
材料二:
任何时代的文艺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环境,与之相应,文艺评论也必然与国家、民族、地理、文化、语言等要素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审美思维,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建构。因此,鉴赏中国文艺作品也必然应以生长于斯、深谙其神韵的中国评论话语为主体,在创作与评论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对话,推动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体系的发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为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如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得以弘扬,那么就能够厘清中西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
B. “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三种思潮的表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于对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导致的。
C. 西方文艺理论比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更具话语权,这是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界出现套用西方理论现象的重要原因。
D. 部分学者在中国文艺理论话语重建过程中的努力与尝试,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自觉实践,值得肯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但二者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
B. 民族的主体精神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C.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持对民族主体精神的高度自信才能够从容应对,恰当处理。
D. 《人间词话》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因此可作为重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话语的范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 张之洞:“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B. 杜亚泉:“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吾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C. 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D. 蔡元培:“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之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1934年,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著名主张,请综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领域“拿来主义”的认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争吵
周立波
村里组织互助组时,刘雨生是组长之一。那时候,唤人开个会,都很困难,他要挨门挨户去劝说,好像讨账。他的堂客张桂贞是个只图享福的,小巧精致的女子,看见丈夫当了互助组组长,时常误工,就绞着他吵,要他丢开这个背时壳。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