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30字。

  芣苢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诗经》全集三百余篇,虽篇篇皆为奇葩之作,却不是每篇都深入人心。其中《芣苢》特别受人喜爱,无论是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被安排在《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而本单元的主题是“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旨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篇课文的教与学就定位于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把握,诗韵的感受,抓住个性化,具有层进性的动词,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诗经》的美,以及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乐。
  教学工具
  学生在经过第一单元现代诗歌和第三单元古典诗词的学习(我们学校先上了第三单元)后,对于阅读诗歌有了一些粗浅认识,也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于解读《芣苢》这首诗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同时,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要强调预习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的大胆想象。通过合理引导、氛围创设、环境营造等促进学生感情投入,使学生多读,多悟,让诵读鉴赏能力提高有纲可循、循序渐进,切实践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板书设计
  音韵美
  芣苢     美      动态美    
  留白美        
  主旨美——劳动之乐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播放仇海平《关雎》,学生起立齐唱。这是来自《诗经》中的作品,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认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诗经》较广泛地反映了商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有许多做官、做人、治国、成家的经验教训可以供后人参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