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90字。

  《芣苢》和《插秧歌》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诗歌结构比较特别,虽然诗经中有很多民歌会用重章叠唱,但《芣苢》尤为突出,如第一章中先以“采采”形容芣苢生长地茂盛,“薄”和“言”都是无实义的助词,“采之”写出了劳动的场景。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重复第二句结构,只改动一个字,依照这三章的内容,可以把这六个字分为三组,首先是“采”“有”,这是概括性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和“捋”,这是对采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摘取,或捋取,真切生动。最后是“袺”和“翓”,这两个字皆是“衣”部,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以裙襟盛取采得芣苢的动作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劳动场景。
  《插秧歌》是杨万里创作的一首古诗,该诗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出动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白描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声绘色。全诗写得新、奇、快、活,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教学工具
  对于学生而言,第一首诗会更难理解一些,而且学生会更喜欢第二首诗,因为觉得第二首诗更丰富,第一首诗只改变了六个字,太单调了,老师就要打破学生的已有认知,让他们学会在对比中感受两首诗的魅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3. 通过诗歌感知古人劳动的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难点: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方法
  芣苢                插秧歌         观刈麦
  劳动者       一群女子           一家人    
  劳动场景     欢欣愉悦         紧张忙碌                        赞美劳动
  劳动   描写手法     重章叠唱     白描、环境衬托                     尊重劳动
  劳动的情感     赞颂            同情、赞美      讽刺、同情     热爱劳动
  劳动的精神     爱劳动           吃苦耐劳                          实践劳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课前,老师想做一个小调查,放假在家里经常搞卫生的同学请举手,平时在家里会搞饭是同学请举手,看来我们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爱劳动。
  2. 劳动是一种美德,中国古代有很多作品在表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