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20字。

  湘西州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2年11月12日上午7:50-10:20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勿在答题卡上使用涂改液或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摘编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了解他们”“熟悉他们”这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强调了文艺工作者对待工作对象的正确方式。
  B. 材料二中“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一句表达了对创作者扎根生活时覆盖之广、剖析之深的肯定。
  C.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创新,而以文化人价值理念的引导直接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成败。
  D.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成为艺术创新的现象级作品,是由于它创新的叙事方式既符合技术逻辑又体现动人的情感诉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用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写作窘态的事例,批评了不去生活深处和人民中寻求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的错误做法。
  B. 只有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深入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并完全消化了,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C. 新媒介艺术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所以更能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
  D. 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并不一定预示着美好前景,一些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还有可能为艺术带来负面的影响。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礼记•乐记》
  B. 盖文章一道,关乎学术性情。诗品、文品之高下,往往多随其人品。——《四库全书总目》
  C.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D. 人民艺术家,人民是关键。对人民的感情应该是写作者最大的动力。——现代作家王蒙
  4. 围绕文艺工作对象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 2022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周年,选文中两位领导人有关文艺工作的阐述在新媒介艺术创新中应如何运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将军庞涓的秘密使命
  孙皓晖
  清晨卯时,庞涓到达逢泽。
  逢泽的清晨分外壮美。浩森水面上金波粼粼,一轮红日涌出水天相接处,苍茫苇草翻滚着金红的长波。连绵不断的各式军帐、战车、幡旗、矛戈结成的壮阔行营,环绕水面形成一个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