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10字。

  《说“木叶”》课堂同步练习
  基础积累
  1.给加线的字注音。
  皎皎(   )   寒砧(   )   万应锭(   )
  言筌(   )   窸(   )窣      漂(   )泊
  袅袅(   )   桅(   )杆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B.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C.“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D.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3.根据课文内容,下列各句在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的形象。
  ②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③原来诗歌语言的_______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④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_______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A.①钟爱   ②奥秘   ③精巧   ④发挥
  B.①厚爱   ②奥秘   ③精妙   ④使用
  C.①钟爱   ②奥妙   ③精巧   ④使用
  D.①钟爱   ②奥妙   ③精妙   ④发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B.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C.因为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D.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5.诗句填写。
  (1)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