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90字。

  说“木叶”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说“木叶”》是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在文中,作者林庚先生首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现象(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个形象。),进而从这个现象出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然后作者仿佛找到了是“文字洗练”的缘故,却很快又推翻了自己的理由。进而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天才的杜甫宁愿冒着被人误解的风险,却也要用“木”字来创作诗句,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由这两个问题综合起来,诗人发现想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要思索分析“木”字。因此,课文前三段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接下来,四至六段就是分析“木”字的两个艺术特征。最后第七段做总结:概念上相去无几的形象,到了艺术的领域,差别则是一字千金。全文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路,为我们展示了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征,这正是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因而启发学生读诗要多思索,多分析,要留心概念背后的意义,要去挖掘潜在的力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能够鉴赏诗歌。
  教学工具
  这是一篇文艺随笔,学生想要读懂这篇课文,是很有难度的。原因在于现在的学生欠缺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且由于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这就越发加大了阅读的难度。另外,高二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很紧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够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辨析“木”与“树”、“木叶”与“落叶”“黄叶”、“木叶”与“落木”三组形象的差异
  2、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 提升审美趣味,引导学生学会品鉴诗歌,提升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木”字的艺术特征,领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面对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们都曾有过“两个害怕”,一是害怕周树人,二是害怕写作文。对于这“两怕”,老师稍微改动了一下,觉得这样更符合大家目前的学习。“一是害怕写作文”这没变,“二是害怕古诗文”,尤其是害怕古代诗歌鉴赏。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说“木叶”》,看看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