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630字。

  南阳名校2023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童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
  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
  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
  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
  (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
  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
  B.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
  C. 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
  D. 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
  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
  C. 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
  D.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
  B.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C.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D.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刘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本一:
  读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滯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