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900字。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泥湾
  侯发山
  ①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②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面无表情,冷冰冰的,吓得我以后再也不敢提这个话题了。事实上,父亲不是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是他没有印象了。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的底细,父亲是“流浪”到她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当时,受自然灾害的肆虐,好多人缺吃少穿,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勤快,便收留了他。三年后,跟与他年龄相仿的母亲成婚,算是入赘。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③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说他是国民党特务,也有说他是苏联特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不哭了,却还是不住地抹眼泪。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打开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他们以为“铁证如山”,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④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的懂事,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
  ⑤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
  ⑥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才对他另眼相看,不再找他的茬儿。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捡出石头,拔掉杂草,都给弄出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根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菜,或庄稼。我记得有块“地”,年年收四五棵玉米,因为地块太小了,实在不能多种。
  ⑦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榆林市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榆林市某厂矿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知道父亲的身世,并多方打听均没有结果,这就使文章令人难以琢磨。
  B.第⑤⑨段均写到“我”想利用父亲的身份捞点好处,意在对比中突出父亲的形象。
  C.父亲的身世在搞运动抄家中大白于天下,父亲因此被人刮目相看,可谓是因祸得福。
  D.父亲自己乐意种地,又拦下想外出打工的“我”来种地,可见父亲是个偏执粗暴的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用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简单交代了父亲去世的事实,又巧妙地设置了悬念。
  B.小说运用“我”回忆追述的方法来塑造父亲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厚重。
  C.小说对母亲这一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母亲身上农村妇女的窝囊、自私的特点鲜明。
  D.本文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作者用平和朴素的语言达到了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3.小说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方面谈谈小说结尾处多次提到“南泥湾”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乡早春
  当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还留着积雪,家乡平原,已透露早春信息。
  春天风大,往往黄沙漫天。吐芽的柳树,结着红骨朵的杏花,返青的麦田,全笼在黄黄风色里。严冬余威不愿退出阵地,春天却一心占领人间。彻夜风声,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