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09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 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属于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 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 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