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0270字。

  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出自《后汉书•虞诩传》,意思是立志不应贪求容易实现的目标,做事不回避艰难,这是为人臣子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队伍提出的“四有”要求中,也对干部的担当提出了要求,即“心中有责”。可见,古往今来,责任与担当都是为政者的操守。
  ①                 。古人云,“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担当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这对广大干部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面临前辈从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时,干部能否承担责任与担当就显得更为重要。每个干部都应身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拿出骏马追风、驰而不息的踏实,敢啃硬骨头,打破利益藩篱,用自己艰苦奋斗的汗水来换取社会和谐、民生幸福。
  ②                 。大时代需要大担当,而大担当需要大能力。如果水平跟不上,只会好心办坏事。因此,每个干部都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成长、成熟、成功的重要阶梯,一方面加强理论武装,积极主动地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学深科学理论,学透专业知识,学精现代科技,着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努力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政治上清酲、业务上娴熟、知识上广博,实现靠博学蓄才气。
  ③                 。范仲淹的“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就是因为他能正确看待得失,敢于担当、襟怀坦荡,正直无私做人做事。越是在危急时分,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越是在艰难时刻,越能感到担当的珍贵。当前形势下,领导干部的“日子”大多“不好过”,既然选择留下来担当,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牺牲。在工作中,干部要出于公心,要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待得失,不能计较个人的名誉、前途。当然,担当有时会受到挫折和委屈,也要顶得住压力,经得起风险,把逆境和挫折作为人生阅历的财富,做到泰山压顶不弯腰,心中始终有群众。这样才能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
  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中国正昂首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虽然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指日可待,但是前路依旧荆棘丛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们唯有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才能把握机遇,成就一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事业。
  (节选自陈思《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材料二:
  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期、深水区,面临前辈从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更需要干部能够承担责任与担当,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民生幸福。
  B. 在当前形势下,干部要出于公心,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待得失,更多地奉献牺牲,不考虑个人名誉与前途,成为人民需要的干部。
  C. 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因而现实中会出现缺乏闯劲、拈轻怕重的人和缺乏韧劲、遇到难题就瞻前顾后的人。
  D. 对于国家民族而言,面对绕不开的“最厚的地方”,只有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能够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习近平所提倡的“心中有责”与《后汉书》的“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责也”一脉相承,都论证了责任与担当是为官的操守。
  B. 材料一通过援引《行路难》的诗句说明身处时代变革下的我们要学会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把握机遇,成就事业,同时也呼应了选文标题。
  C. 材料二引用王安石 观点旨在证明“最厚的地方”虽常意味着困难风险,但往往也离成功最近,只有真正的“有志者”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D. 材料二举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例子,说明共产党要在困难的地方站住脚,坚守革命奋斗精神,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砥砺意志,开创局面。
  3. 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陆谷孙教授为完成《英汉大词典》,花费近20年的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年过半百。
  B. 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在拍摄前闭门三年专门研究《红楼梦》,听取红学家意见。
  C. 作家费孝通理论联系实践,走入基层,综合研究,最终完成了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
  D. 《现代汉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半年时间来修订“骑”的读音及其含义。
  4. 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分论点,要求三个分论点结构一致。
  5. 两则材料都发表了关于“事不避难者进”的看法,请分析两篇文章论证上的不同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考虑个人名誉与前途”错,原文为“不能计较个人名誉与前途”;
  C.“……因而……”错误,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能说因为“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就促使了社会上出现两类人,两者有相关性但不存在必然性;
  D.“才能够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错,原文为“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你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