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580字。

  刘国钧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靖江调研模拟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
  “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他赞誉倡导诗歌的梁武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钟嵘倡导内容充实、富于深意的诗作,在品第具体作品时,诗意系于现实风云的深沉凝重是钟嵘的重要尺度。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绪就已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在建安诗中,这种思想情绪成为主要内容,并注入慷慨之气,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可以说,“汉魏风骨”的时代是“沉郁”成为一种重要诗歌风格的时代。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始,这种“沉郁”——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重情思在诗中的含蓄表露,成为中国文人诗的一个显要特点和传统,也成为诗歌评估的一个标准。
  “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杜诗“转益多师”,富于变化,但“沉郁”始终是主导风格。《杜诗镜铨》(卷三)指出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充满时代、生命之慨的“汉魏风骨”有精神上的联系,又有艺术上的超越。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始标“沉郁”为杜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摘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又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也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忧郁郁勃的特征;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钟嵘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品》,被用来评价艺术风格。
  B. “沉郁”文风起源于汉末文人五言诗,成熟于建安诗作,并成为诗歌评估的标准。
  C. 杜甫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刻画壮大之景,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D. 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大的抒情形象,与诗人善用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认为,要形成“沉郁”文风,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
  B. 在王南看来,杜甫“沉郁”诗风既有对前人艺术精神的继承,又有所发展与创新。
  C. 材料二从艺术形式层面阐释“沉郁顿挫”的内涵,主要采用举例与对比的方法。
  D. 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叹,更多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两则材料共用论据的一项是(    )
  A.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
  B.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泊岳阳城下》)
  C.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D.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杜甫的“沉郁”诗风内涵,请概述其异同点。
  5. 如欲从“沉郁”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注]
  丁玲
  天慢慢地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