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470字,答案扫描。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治法治并重是我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特征。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德治以价值认同来凝聚共识、感染人心,法治以强制规范整饬秩序、纠正违失,两者相互支撑才能形成同心同德、安分守法的善治局面。
  “德”字始见于甲骨文,字形右边从直,左边从彳(或行)。对此,曾有学者解释为以“目”(眼睛)指引正道。“德”也与“得”相通,表示遵行正道才能达到目的,有“德”才会有所“得”。关于“法”,《史记》记载了传统社会早期的法:“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这种“法度”,在早期表现为“礼”“令”“刑”等。“礼”起源于沟通天人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一国的行为规范。德与礼互为表里,德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德的规范性表达。“令”是王向臣民发布的政令,有“誓”“训”“诰”等形式。“刑”起源于对外征伐,后来转变为惩治内部犯罪的刑事规范。德治是对儒家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一种概括。春期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思想,强调通过严明法令来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秩序。《韩非子》说:“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商周之变”是德法关系的一次大变革。“商周之变”颠覆了以往“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以德配天要求从内心检视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从而符合天道的要求。这就使得“礼”这一德的规范化形式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商朝假借天命的刑罚观念也因此受到限制,这为西周提出“明德慎罚”打下了思想基础。以德节制罚、以德引导政令的治理理念逐步形成。“秦汉更替”是德法关系的又一次大变革。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以专任法治而强,实现大一统。代秦而兴的汉朝,经过数十年思想更迭,逐渐接受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德主刑辅”治理思想。这一思想在治理实践中日益表现出积极效能并不断发展。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
  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上都得到充分体现。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有典有则”为后世所延续。“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规范。“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德治之“则”,散见于各种礼仪礼制、乡规民约、风俗习惯、家法族规、行业性规则之中。法治之“典”向上可以追溯到禹刑、汤刑、吕刑等古代刑书汇编。秦汉时期,律的形式日臻完备。唐朝不仅有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唐律,还有法律典则的汇编《唐六典》,法律形式十分丰富。明清两代在律之外制定了大明会典、大清会典。“法治”之“则”,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
  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家族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一些朝代的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有专职部门负责核心价值确定、经典注疏正义、官吏选拔考试、税赋标准与征收、学校教育等重大事务。国家还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历经千百年而逐渐成为传统。德治和法治都认同儒家伦理观念,在内在价值方面具有共同基础。在规范体系方面,典则相互贯通又各有其用。在组织实施方面,既有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又倡导一定范围的自律自治,国家和民间各负其责,大大提升了治理的有效性。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德治以共同的价值取向来凝聚共识,法治以强制规范来纠正违失,二者互为前提,相互补充,共同维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B.德治和法治都认同儒家的伦理观念,但法家思想中通过法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只被法治采用,而德治并不认同。
  C.德治与法治并重是我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特征,从西周至隋唐,各朝代治理社会的方式都是德治与法治并用,但又侧重不同。
  D.德治法治并重的思想,体现在规范体系上,主要指德治和法治各有“典”和“则”,而且这两者是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传统社会治理德治与法治并重的观点,结构层次清晰。
  B.文章大量采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C.第三、第四段为并列结构,分别从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来论证德治和法治并重的思想。
  D.第四段引用《孟子》中的内容,意在论证古代社会德治和法治并重在实施体系上的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是法度早期的表现形式,礼又与德互为表里,是德的规范表达,在德治和法治并重的古代社会里,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方式。
  B.法治之“则”是指官方规定的各种政令、条例等,而德治之“则”则是指民间的各种礼制、规则等,二者是相互衔接的。
  C.中国古代政府注重道德教化作用,其中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每个家族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族内部解决。
  D.古代德治与法治并重,不仅有融通的规范体系,还有完备的实施体系,这种治理模式给现代社会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