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1400字。
青岛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夏收、秋收季节一般来说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
材料三:
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
1.材料三中加点的“应用”一词的含义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末陕西澄城8至11月庙会频率较低,可知我国北方农村在这几个月份多进行秋收等农耕活动。
B.清末民初澄城县2月至4月高频率地举办庙会,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一直以来的对于耕种的祈愿和担忧。
C.经历了世俗化的转变后,庙会狂欢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
D.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是庙会活动对现实“官方符号系统”讽刺的一种表现。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庙会的狂欢精神是指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
B.狂欢节的本质是全民性地追求日常生活以外的自在与释放。
C.巴赫金认为,狂欢可以使人回到自身,摆脱世俗等级,拥有第二种生活。
D.中国传统的非理性狂欢中拥有很大的理性意义。
4.材料四第三段划线句详细描述了音乐节的不同舞台,请简析其作用。
5.除了音乐节,当今社会还有哪些活动具有庙会式的狂欢精神?请举一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活动的狂欢行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月光白
①白天不懂夜的黑,其实谁也不懂。
②在夜里行走,总觉得脑后总有一双诡谲的眼,盯得脊梁骨阴森森冒凉气。我不敢回头,生怕一扭头,便与夜里游走的东西撞个正着。
③“黑夜无边,躲不掉,但有对付的办法。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