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730字。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姚老爷
  高淑霞
  花溪镇地处京西古道。
  花溪镇东街济世堂的姚老爷远近闻名。姚老爷体型微胖,宽额,小眼,逢人先笑,他早年在外读书,写一手好字。
  姚老爷绰号“姚三丸”,传说姚老爷年轻时,七里外李家蛇的财主李福祥病重,先前只是不思饮食,请了几位郎中看后,病情越发严重,脑涨目眩,鼻子流血,已经卧床不起了。李家人把姚老爷请去,姚老爷把脉之后,从药箱里掏出一些萝卜籽碾碎,加了点面粉、茶水,调和搅匀后捏成三个小丸,嘱咐李福祥每日分三次服用。李福祥服下第一丸后,鼻血止住了;第二丸服下,目眩脑涨的症状没了;第三丸服下,李福祥起床想吃东西了。“姚三丸”绰号由此得名。
  姚老爷没儿子,只有大凤、二凤两个闺女,两个闺女相差两岁。
  姚夫人在大凤9岁时去世,姚老爷在父亲的催促下两年后续弦,续弦后没有生育。
  大凤、二凤长到十六七岁时,出落得像葱芯一样水灵,被镇上人称为花溪镇两朵花。姚老爷的父亲摇着头说:“儿啊,你赶紧再娶一个,要不抱养个男孩,养大了好继承这份家业。”
  姚老爷说:“听您的。”却始终不动。直到他父亲去世,他也没再娶,没抱养。镇上人对此说三道四,他听后笑道:“人各有命,命里没有不强求。”
  姚老爷把闺女当儿子养。大凤、二凤小时候上私塾,大了进城读女中。
  日伪统治时期,花溪镇西南五里有一个日军据点,据点里有两个炮楼,驻扎着日军的一个中队。
  夏末的一个下午,大凤、二凤带着一个男人回到姚宅。姚老爷认识这个男人,是大凤的美术老师,夏天来过家中。
  第二天,花溪镇传开了,“姚老爷也太开明了,送女儿去洋学堂读书不说,还让闺女自己找对象。唉,都把人领家来了!”
  姚老爷在街上溜达,遇到熟人探问便笑着摇头:“唉,女大不由爹了。大凤找的这个夫婿家道还算殷实,刚留洋回来。这次领回家让俺看看,然后回女婿老家拜见公婆。”
  两天后,姚老爷派了两个伙计,装了一车嫁妆,送大凤夫妇。二凤也跟了去。
  后来传出大凤、二凤当了八路军,那个男人是共产党在北平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三人是去西山给八路军送药品,用姚老爷送的那车嫁妆做掩护,药品就藏在嫁妆里。姚老爷被日伪军抓进炮楼,他们恐吓姚老爷说出实情,不说就杀了他。姚老爷瞪着眼喊冤,“啥实情?实情是俺闺女出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的“传说”为中心人物蒙上传奇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把脉之后,采用“萝卜籽”“面粉”“茶水”常见之物显奇效,体现了姚老爷丰富的治病救人经验。
  C.姚老爷逢人便说“女大不由爹”,大凤带回了女婿,还要回女婿老家拜见公婆,其实是用嫁妆做掩护,把药品送出去。
  D.姚老爷没有听他父亲的话再娶生子继承家业,也不理会镇上的人说三道四,只说“人各有命”,说明他是相信命运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姚老爷”为题,既表明故事情节围绕主要人物“姚老爷”展开,同时也,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B.第二段写“他早年在外读书,写一手好字”,为他后来让女儿上私塾,进城读女中做了铺垫。
  C.关于“姚三丸”来历的部分在叙事顺序上属于补叙,让小说情节避免平铺直叙,富于变化。
  D.小说语言质朴真实,“啥”“俺”等符合人物身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请简要赏析姚老爷的形象特点。
  4.济世堂起火爆炸后不久,“在离花溪镇一百多里的宛平城,新开了一家何记药店,老板宽额,小眼,像极了姚老爷,只是鼻梁上多了一副金丝眼镜”,这样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林道静像在做噩梦。上车后还没容她想,就有一大块黑布把她的两眼捆得严严的。世界突然变得漆黑而可怕,她的心像掉在无底的深渊中停止了跳动。“匪徒们绑架青年”她听说过,国民党常用这种阴毒的手段捕走青年。有许多人就这样一去不返。
  “死吧——牺牲的时候到了!”下了车,她想着,被推进一个门里。潮湿、阴暗、拥挤、发着霉气的臭味,使她立刻明白这是到了牢房。许多女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