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40字。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字
赵树理
在乡村集镇教小学,教学以外的杂事很多:写神庙对联,村里人有了红白大事写请柬和灵牌,年关之前替穷人写卖契,替一般住户写春联……我在王店镇教小学,杂事比一般村镇更多,因为镇公所的书记每天只顾给镇长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镇长便经常拉我的差。在这种年头,为了不丢掉饭碗,不能得罪镇长,因此,我便得多吃一点苦。
一天,镇长交给我一卷锻子和一包泥金,要我替他写字,说区长被调升,镇上有个欢送的表示。按地方的习惯,每逢被提升的县、区长离任的时候,地方士绅便向老百姓收一笔钱,请他吃顿饭,送些礼物。礼物是绸缎之类,写上几个恭维性质的金字,名叫“帐子”。“帐”字可能是“幛”字叫错了音,不过可以不必管它。
王店镇的学校设在一座汤帝庙里,冬天在厢房里上课,夏天常把课堂搬在正殿对面三丈见方的戏台上。这座戏台,每年只在秋收后唱一次戏,除此之外,冬天有些大户借它存干草,到夏天一方面作课堂用,另一方面有些住家离庙近的农民在后台和角落上铺着席子,午饭和晚饭后到上边乘凉休息,好在和上课时间不冲突,倒也能各尽其用。这天午上,我拿着镇长交给我的缎卷子、泥金包、白芨、粗瓷碗和两枝笔到台上去,一个青年爬起来问我:“先生,写帐子吗?我来帮你!”他这么一说,另外有几个人听了也起来看热闹。写“帐子”在这地方不算稀奇,大户人家做红白大事也有送“帐子”的。这位热心帮忙的青年有经验,并没有问我怎样做,就把泥金放在碗底,倒了一点水,用白芨研起来。
青年把金研好,我把缎卷子展开一抖,台上闪起一道红光,引得大家吃了一惊,凡是躺着还没有闭上眼睛的人,都爬起来看。
“这是什么缎?”几个人一齐问。
“呀!跟闪电一样!”有一个人吃惊地夸赞。
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缎。既然有人提到闪电,我便顺口说:“就叫它闪电缎吧!”
“给谁送?”有人问。
“给区长!”我说。
“为什么?”
“区长要走了!”
“早就该走!”“就不该来!”“去了是福!”……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我提起大笔在金里蘸着,就有人把缎子铺在桌面上,问我说:“先生,给他写几个什么字?”
这一问可把我问住了。原来这位区长才来了三个月,因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经常被镇长拉差,去协助镇公所的书记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吃了很多的苦,这使“我”对其丑恶行径十分不满。
B.从一个青年主动帮“我”写帐子,以及“我”与众乡民的谈话,可以看出“我”与他们之间有着相当和谐的人际关系。
C.开始时,村民对镇长的盘剥麻木不仁,但在“我”暗中挑动其愤怒后,他们终于清醒过来,并变得群情激愤,准备进行抗争。
D.“我”写帐子时,本想写“真会要钱”之类,但恐惹出事端;而写恭维的话又实在不肯,所以写了模棱两可的“有口皆碑”。
2.关于文中结尾处最后两个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对人们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他们了解被镇长剥削的真相后愤怒的情绪。
B.“跳下台”和“冲出庙门”的动作十分生动具体,读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街上的人声“哇啦哇啦”越吼越大,表现出被激怒的村民的情绪愈加激昂。
D.结尾不写结果如何,暗示村民的斗争必然失败。
3.本文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本文关于区长办了一宗“很漂亮”的事的一段插叙,有怎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游戏玩不长
【意大利】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玩打仗的游戏。那里有一处干涸的溪流,岸边全是芦竹,河床上都是些灰黄的磐石。既没有敌人,也没有那种会开始然后又会结束的真正战斗。只需要踩着溪流冲到下面去,手里再握着杆芦竹,照着脑子里浮现出的战争场面做就行了。
芦竹是各种武器:可以是刺刀,乔瓦尼诺在一片流着沙的河滩上做出扑到前面去袭击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