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00字。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文章整体结构的基础上,理解中心论点及分论点与材料的关系,分析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论述的严密逻辑,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论证方法。
  三、教学设想
  《怀疑与学问》是我国现代著名刘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经典论说文,被编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对怀疑精神的实质进行鞭辟入里的论述,论证了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对于学问的重要意义。
  这一单元所选的议论性文章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学习时,不但要联系文章所用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
  本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等相关知识。但是,把握作者观点、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思路等仍是学生面临的难点。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怀疑与学问》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性文本,观点鲜明深刻,说理充分透辟,论证逻辑严密。上节课我们已从严谨的论证结构这一方面感受了本文论证逻辑严密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与文本对话,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去深入探究本文论证逻辑严密的特点,感悟怀疑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等。
  2.介绍背景
  1922年,顾颉刚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儒家经典)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后来还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辑成册(《古史辨》)。《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3.文体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据类型:
  ①事实论据,可以是: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
  ②理论论据,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定理公式、规律等等。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话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虚妄(wàng)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启迪(dí) 停滞(zhì) 折扣(zhé)
  2.把握重点字词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