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诗歌,注意正确把握节奏,感受诗歌的音声之美。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诗句,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诗歌的学习和欣赏中,感受这首诗独特的意境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教学难点:
  品读诗句,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文本分析
  《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也是唐代律诗的开山之作。其对仗之工整,押韵之合规,节奏之分明,都值是唐诗的典范。这首诗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借景抒情,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又不甘于孤寂想有所作为,却苦于没有机会,最后无奈选择归隐的悲愤无奈、不甘之情。教学时要紧扣情、景这两个要点来教。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诵读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是卞之琳《断章》中的两句诗。我们喜欢赏遍世间美景,其实我们自己何尝不是人世间那道最为靓丽的风景呢?今天让我们走进王绩的《野望》看我们又能“望”到什么样的人间美景?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2.背景介绍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3.文体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 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
  野望
  东皋(gāo)/薄暮/望,徙(x)倚(y)/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明确要求,朗诵诗歌。
  读诗,“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我们来朗读这两联。
  教师配乐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读出音声之美。
  出示节奏PPT: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