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470字。

  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年度髙一上期选调考试(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劳动生产实践看作人的类生活与类本质,进而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人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创造和改造,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今天,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恰恰要求实践主体既要具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卓越的匠心以及关切他者之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的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其关键就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并把原创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并通过创新解决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迫切需要生产主体拥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
  创新和创造不仅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而且是任何生产组织(包括产业、行业、工业、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一个生产和经济组织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需要人、财、物等硬实力,也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而生产和经济组织的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就是直接支撑创新、创优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学知识,并且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
  实现创新发展只有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素质与工匠精神,就是说需要“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因为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而创新和创造也离不开工匠精神,需要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唯有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才能按照美的规律造出品质优良的 “中国制造”,同时塑造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产业人、新行业人、新工业人和新工程人等新型实践主体。
  (摘编自张秀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材料二: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人会说:对于个人,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就能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并实现创新发展。
  B. 创新需要人、财、物等硬实力,也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二者都很重要。
  C. 创新和创造离不开科学精神,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
  D. 有人认为,对个人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干一行,精一行,作者不认可这一说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B. 当前我国正在向工业强国、工程强国转变,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
  C. 创新和创造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所以创新和创造需要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D. 《考工记解》记载 “周人尚文采……瓦器愈精好也”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今天我们依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
  A. 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
  B. 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工匠精神在今天仍有价值和意义。
  C. 当今时代,工匠精神能激励我们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D. 曹雪芹精益求精,历经多年艰辛而创作出《红楼梦》。
  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但其主要内容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启发意义。工匠精神引发了你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的哪些思考呢?请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能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并实现创发展”说法绝对,前后不构成充分条件关系。
  C.“工匠精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张冠李戴,原文是“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
  D.“作者不认可这一说法”分析不当,作者是认可这种说法的,并对工匠精神进行了简述。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 书 邓跃东
  老张是连队最后一任指导员,从西安陪我回到乾县连队。连队,那是另一个故乡,是度过青春时光的地方,营区现在无人看守。东头窑洞前的几棵梨树,结着青黄的果子,在日光下十分耀眼。这几棵梨树是我栽下的,它们还没长高,我就匆匆离去了,二十多年了……
  还记得秋日的一个午后,我们几个新兵坐车来到连队门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