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00字。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补充,使学生了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以及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与分析,体会词人的创作心态与所抒情感,分析词人的英雄形象, 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情感 领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讨论探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要求学生掌握本首词中所涉及 的修辞手法和赏析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词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过程与方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作,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辛弃疾在其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后,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传唱千古之作。该词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典故”这一鉴赏诗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阶段通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 词以寄之》、《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相关诗词的学习,对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学生对词的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还不具备开掘出词 所蕴含的深厚感情的能力。再加上文化背景的缺失以及解读方面的欠缺,以致面对一些词时,出现欲解而茫然失措,以今解古,理解偏差,自以为是等问题。再者,辛词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典很多,这也增加了理解辛词的难度。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和老师对个别典故作必要详细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 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继苏轼后的 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会作何感想呢?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2.介绍背景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齐读: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三、文体知识:怀古诗词
(1)定义:怀古诗词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