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10字。
课 题 写作:学会记事 主备人 备课组长
课 型 写作 备课时间
单元概说 本单元从内容主题来看都表现“至爱亲情”,属于亲情单元。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刚入初中不久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其中教读篇目《秋天的怀念》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宝贵﹐抒发了对母爱的礼赞。同时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及其内心的愧疚与悔恨,可以说感情深沉含蓄。《散步》取材平凡而意蕴丰厚﹐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同时又不乏对生命轮回和延续的感慨,让人思考家庭亲情及中年人特有的责任。《<世说新语>二则》(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自读篇目《散文诗两首》(泰戈尔的《金色花》及冰心的《荷叶母亲》)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赞美。这些作品人文内涵丰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
本单元课文所展示的是家庭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它们或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或承载着民族美德,或传达了执著的人生信念,几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对具体事件的叙写,通过具体的事件传达温暖亲情。
课标解读 单元解析:主题“亲情之爱”
人文主题:感受和理解各篇课文所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语文要素:1. 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2. 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有的显豁直白,有的含蓄深沉。
课文解析:
人文主题: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语文要素: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阅读课文,学生能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
2.学生能够尝试着按照一定的脉络,将一件事情叙述清楚。
教学重点 结合阅读课文,学生能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尝试着按照一定的脉络,将一件事情叙述清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时间 2021.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借鉴课文法。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亲情之爱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阅读课文,学生能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
2.学生能够尝试着按照一定的脉络,将一件事情叙述清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会记事。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或感受温暖、或接受教训、或启迪思想……是值得我们铭记的。把这些事情的某个片断或全过程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就是记事作文。
【设计意图】简洁导入,切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一:跟着教材学写作
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反复地学习、训练。那么,如何才能记好一件事呢?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训练:
4.文笔中自然流露出情感
学会记事
5. 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
4. 文笔中自然流露出情感——以《散步》为例
课文例说: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①
……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②
——摘自《散步》 ①两个“太迟”连用写出了作者担心老人家“挺不住”,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总算”“熬过”给人一种如释重负之感。
②最后一句话既流露出作为中年人的责任感 ,又是发自内心对家人的珍视和呵护,情味浓郁,自然真实。
方法指津:
亲身经历的事情会让我们有真情实感,书写的用心会让这种情感自然流露。向一个帮助过你的人表达感谢,说一句“谢谢”和说一句“我真想抱抱你”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出于客套,后者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样的,假如莫怀戚这样写:“春天来了。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似乎也是可行的,但补上了“总算”“熬”这两个词后表达的效果是不是完全不同呢?我们笔下的文字如何传情,取决于我们希望它传达什么样的情。在具体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换一换、补一补等方法来弥补我们的不足,让我们的情感倾向更明显、更自然。
作品是心灵的精华,文字是情感的表达。当你用真诚的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用感恩的情去书写身边的人和事,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也会有情有义的。
教材联读:
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
——《那个星期天》 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耍,但等待的时光很难挨。你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盼”的心情的么?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用动作描写写出我内心的期盼。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用心理活动描写写出我对时光流逝的体察,写出我盼得难挨。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写出我盼得真切。
文段中三次出现“我一声不吭”,写出我等待时间的漫长,内心由希望到失望,充满了对母亲失信的不满。
微写作:
请你补一补,换一换,让你的文笔中自然流露出“我们是一家人”的……来。
5.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以《秋天的怀念》为例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①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③“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
——摘自《秋天的怀念》 我们把《秋天的怀念》中描写母亲的句子整理在了一起,感人的细节就在其中:
①悄悄地躲、偷偷地听,这些词语后面是一颗牵肠挂肚母亲的心。
②动词“扑”“抓”“忍”,写出母亲的急切和难过,体现出母亲坚强背后的脆弱。
③“挡”字是母亲护子的本能,她怕我又触景伤情;“央求般的神色”是她对儿子的期望,出去走走,或许可以开朗一些。
④敏感而体贴的母亲,永远关注我的感受更多一点。
这些感人的细节。你抓住了么?
方法指津:
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是叙事类文章感动人的重要方法之一。生活的细节很多,感人的细节一定是有内涵的,它常常包含有话外音,只有体察入微,你才能把握到细节后的动情点。
细节中的动情点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言语……用心揣摩后再还原出来才能做到细腻传神。有一点是肯定的,感人的细节背后有比细节本身更丰富的东西,比如父母的亲情、同学的关爱、老师的良苦用心。作家铁凝说:“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玉米和麦子本身,而是生长着玉米和麦子的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下面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当你对你所描写的对象充满了理解和爱,对生活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写出来的细节才能动人,传递出的情感才自然感人。
教材联读: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母亲》 感人的细节不一定非得是实写,还可以托物寓意、借物喻人来虚写。找找看,这段文字中的哪个细节令你联想到生活中的画面?体会它感动人心背后传递出来的思考。
由荷叶给红莲遮挡风雨,使我联想到生活中母亲常常会帮我盖被子,帮我整理房间,帮我送生活用品到学校。
由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让我联想到生活中母亲为我遮风挡雨,而她自己却饱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