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30字。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①才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②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③为口说而播为声气④。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⑤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⑥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 雠⑦,所从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⑧于高明之地,不克⑨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⑩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1】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2】已。
(取材于曾国藩《曾文正公诗文集》)
注释:【1】一命:命,官阶。周代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级别。后泛指官职低微。【2】逆睹:预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原:推究、探讨。 ②戢戢(jí):聚集、众多貌。 ③腾:传播。
④声气:声势,风气。 ⑤蒸:气体上升。 ⑥蔚:聚集。 ⑦雠(chǒu):应答,响应。
⑧尸:主持,居于。 ⑨克:克服。 ⑩陶铸:培养造就。
A.⑤⑨ B.②⑥ C.①③ D.⑧⑩
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 )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衔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②④⑤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B.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C.莫疾乎风 始乎微
D.庸弱者戢戢皆是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
4.陶铸人才,移风易俗,是曾氏为力挽晚清政局颓势所提出的救病良方。请具体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就讨论人才培养问题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5.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