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63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2.1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哲学持一种有机的自然观,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并非各自独立隔绝的,而有着许多共同之点与相互感通之处。人们常因景物的触发而产生独特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及情趣转移到景物之上,即所谓“触景生情”。濠上观鱼之乐,揭示了情景交会时审美主体在美感经验中透过移情作用,将外物人性化,将宇宙人情化,以安善人的“性命之情”。
惠庄观鱼之乐是则著名的故事,现在针对与庄子情论有关的议题,依着故事情节的顺序,将对话中的关键语词作如下几点诠释: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情景交会
庄子与其挚友惠子游于山水之美的濠梁之上。在这里,“游”是主体的审美活动,“濠梁”是审美的客体,主体“游”于客体,便产生了情景交会。《庄子》哲学的最大特点莫过于阐扬“游”与“游心”。在濠上的山水美景中,安然适意的庄周,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接,而导致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景的交会融合,进而表现出对山水的欢愉之情。濠梁之上的情景交融,引发了人的想象力与情思,庄周置身于如此清悠的林路溪水之间,物我交接,自然景物让人倍感亲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故而庄子有感而发地说鱼是快乐的。
b.“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
庄子由小白鱼“出游从容”的姿态而欣然地说“是鱼乐也”,这使我们想起《田子方》篇所谓“两类相召”——物与物相互招引。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是“一气相同通”的,主体之情与山水之景的交流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情以物迁”。(《文心雕龙•色物》)在情景交融中,主体的“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心物交融的活动中,一方面,遨游于濠上美景的庄子,游目骋怀,油然产生无可言喻的愉悦之情——这即是外在景物对审美主体的心境所产生的安情作用,体现出山水有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外界景物呈现出的特有神态引发了观赏者的情思(“出游从容”),使其将自己的感情附着于外物之上——这即是审美主体的移情作用。庄子说“是鱼乐也”,即是将自身的愉悦之情投射于小白鱼之上。
c.“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理性分析与感性同通的区别
同样是遨游于自由自适的环境中,庄子感受到“鱼之乐”,惠子却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惠子对庄子的质疑彰显了理和情的对显。庄子具有艺术家的心境,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在感受到外物情态的同时,将主体的情意投射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或融合交感的作用。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性格,强调概念的清晰性与判断的有效性。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一个是在观赏事物的美、悦、情,一个是在进行理性的认知活动,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故而一个有所断言,一个有所怀疑。尽管如此,惠庄依然有其共通处,惠子曾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可见二人都认同天地万物一体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虽然惠庄二人思维有着感性同通和理性分析之别,然而纵观《庄子》全书,庄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联系。《秋水》篇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濠上观鱼的故事隐含着许多重要的意涵。从文化发展史上看,它成为后代文学的重要素材。就这则故事的现代意义来说,濠上观鱼的审美情怀,一方面教我们懂得欣赏万物之美,进而产生生态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教我们亲近大自然,透过安放性命之情于天地大美中,将我们从人与人、人与物间的疏离感、孤立感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鼓应《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认为,人会因外物触发感受、产生情趣,并且在外物身上注入人的情感,所以人与外物是相通的。
B.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是因为在自然景物中感受到了亲和与愉悦,继而与外物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
C.庄子只用感性同通的思维去观赏事物的美、悦、情,这缺少了理性的认知活动,所以他是很难理清情和理的关系的。
D.朱光潜先生认为人与物互相感通是不理智的想法,人与物之间隔着密不通风的墙,这与材料一的观点截然相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情作用的发生需要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客体有相同之处,并且二者能够相互感通或交融。
B.遨游于濠上美景中,游目骋怀,此时的庄子如果内心是沮丧的,他可能就不会感受到小白鱼是愉悦的。
C.庄子认为亲近自然,安放性命之情于天地大美中,能够将我们从人与物间的疏离感中解放出来。
D.古代的动物心理学没有办法来解决鱼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的问题,庄子认为的“鱼乐”未必有科学的谨严。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中“移情作用”的一项是(3分)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饱含诗人的情怀和哲思。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张若虚的这四句诗是如何体现“移情作用”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带玛丝洛娃来的看守在离桌子稍远的窗台上坐下。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他不断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说出主要的话,就是他打算跟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把这话说出来。玛丝洛娃坐在桌子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屋子里光线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看清她的脸:眼睛边上有鱼尾纹,嘴唇周围也有皱纹,眼皮浮肿。他见了越发怜悯她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