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560字。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跌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文化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现代社会充分展现出来,需要让其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成为人们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融入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坎。为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创新发展人们喜闻乐见、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和审美享受。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要充分发掘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在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让中华文化增强“近者悦、远者来”的感召力,需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在交流中绽放中华文化的夺目光彩,使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既让世界从文化上了解中国,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情感上认同中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感召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文化交流,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摘编自张垒《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
材料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同样悠久辉煌的文学。在古代文学的各个门类中,又以诗词最为传播广泛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辉,而是历久弥新,愈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让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就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一定要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B.“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说的是我们要让世界各国在文化和情感上认同中国,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输出能力。
C.古典诗词不仅与中华历史相通,而且形象具体、取材广泛,颇具趣味性,在表现历史的真实性上有其独特的一面。
D.中国古代诗人常把自身的理想志趣寄寓于作品,人们可以通过诗词作品窥到诗人的人格光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影响力,是因为中华文化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B.由于诗词在表现历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学好诗词是研究好历史的主要途径。
C.张志和等人的诗词作品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地,说明了我国古典诗词影响之大。
D.我们要在与世界交往中充分发挥文化桥梁的作用,但首先要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基础.
3.下列选项,最能形象具体地记录历史的一项是(3分)
A.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C.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中国武术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一,谈一谈现在应该如何发展这一传统文化。(4分)
5.我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刘建超
那年刚立罢秋,老街人发现洛河上多了条摆渡船,摆渡船上的艄公被人称作“丑爷”。洛河依偎着十几里长的老街逶迤而过,浩浩荡荡经巩义汇入黄河。经过老街十几里的河段上却没有一座接通南北两岸的河桥。民国初期,军阀吴佩孚驻扎古城兵营期间,曾出资在洛河上建拱桥。桥修建了两年也未竣工,吴佩孚亲自上桥验工。夏季多雨,洛河水暴涨,桥两端被洪水冲断,桥被冲毁三孔。洪水过后,河道主流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