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群文教学)
任务一、品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诗词导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二、品读诗歌
活动一、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或段落,展示朗读。
活动二、读懂诗意
1.对照课文注释默读诗歌,思考如下问题,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①从标题中,你读出了哪些内容?
②诗歌意在写梦游天姥山,第一段为何要提到“瀛洲”和“天台”两座山?
③“我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这句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这几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⑤“安能催们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什么意思?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展示(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活动三、探究梦境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话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李白的一生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25岁之前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蜀中读书、隐居、漫游、神仙道教信仰及任侠中度过的。
2.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25岁到42岁
四处游历,游踪所及,几半中国。其中他在长安看到的是官场的黑暗,心中充满愤慨不平,作《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等
3.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42岁到44岁
天宝元年742秋,因玉真公主推荐,被诏入京。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天宝三年744春,上书求还山,玄宗赐金遣之。
4.十载漫游时期:44岁到55岁
天宝三载744春,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再度开始了
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他遇见了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
5.报国蒙冤时期:55岁到62岁
天宝十四载(755)11月,安史之乱爆发。永王璘奉诏,出兵东南,三次遣使聘请。李白以为报国的时机已到,入永王幕。肃宗灵武即位,以叛乱罪讨伐李璘。757年,李白也因反叛罪蒙冤入浔阳狱,后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759年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761年 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往当涂依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当涂(今属安徽)族叔李阳冰家,享年62岁。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材料二、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各地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到长安,但一年后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完全被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随后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同游山东,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这首诗就是他临行前写的。
这之前,李白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材料三、下面是摘自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句子:
◎梦的内容是由于意愿的形成,其目的在于满足意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