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70字。
小说专题训练——选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娘
孙 荪
我这是第二次来新县访问许世友故居了。
两次来这里,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使我必得记下许世友将军的一种情感经历才能心安。
这是20世纪50年代,共和国上将许世友回到阔别了20年的家乡新县。当时的农村通讯设施很差,许世友不让县里通知家人,带着警卫员径直奔向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山村许家洼。
不巧的是,许世友到了家,只见房门上挂着锁。
“我娘呢?”他急切地问。
“可能上山打柴了。”邻居回答着,就要去山上叫许妈妈。
“我去!”许世友已经看好了家门前通向后山的那条小路,那一定就是母亲常常上山打柴的路。
许世友飞快地沿着曲折的山路向山上走去,不远处就看见一位老人正背着一捆松枝往这边走来。那正是许妈妈。妈妈看见迎面走来一长一少两个军人,就停下了脚步,老人家一眼看出了走在前面的是自己的儿子,轻喊了一声:“友伢子!”许世友一听到母亲的呼唤,就向前抢了一大步,深情地喊了一声:“娘!”顿时热泪模糊了双眼,双膝不知不觉地跪了下来。
看到清瘦慈祥的母亲,将军心里既温暖,又酸楚。他永远记得,在他投身革命以后,为了支撑这个家,母亲经历了千辛万苦。他的发妻和幼子无法存活,母亲为了保护他们能够活下来费尽了心思。特别是老人家吃长斋(终生不吃荤腥)为战火中的儿子祈祷平安。
跪在母亲膝下的许将军起来以后,看见刚才背在母亲身上的柴禾捆,就招呼警卫员背上。但这时母亲却向将军发出了指令:“伢子你背。人家是客人。”将军嘿嘿一笑,听从母亲的吩咐,背起了柴禾捆,拥着母亲回到了家里。
老家和普通的农家没有两样,并没有因为他是将军而富裕起来。仍然是他多年前离家时的几间破旧的泥瓦屋,他熟悉的纺线车,织布机,农具,墙壁上打的一个洞还在,那是他最后离家时被敌人包围为了突围而用拳脚打下的。将军感到无比亲切,家中到处都有母亲的气息,到处都留有自己生命的记忆。
县里领导请将军住到县委招待所,将军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将军早已打定主意,回到家里,只能和母亲住在一起。虽然按照规定,警卫员需要在家周围站岗,但将军仍然像过去在家种田时一样,一边坐在灶前撅着松枝烧锅,一边和正擀面条的母亲聊天。夜里,就住在自己原来住过的简陋的床上,用的是家里普通的被褥。
我在将军故居,听到许家洼的乡亲们中间流传的这些故事细节,常常止不住热泪盈眶。我遗憾自己不是画家雕塑家,不能把许家洼好汉山上共和国上将回家拜母的情景,画一幅珍贵的图画,塑一尊永远的雕塑。我只能用我粗朴的文字记下这神圣的一个瞬间。
是的,我的文字太粗朴了!我无法记下久别重逢的瞬间这对伟大的母子丰富无比的内心世界,我无法想象将军住在老家的夜晚心中想些什么。只有一点我想可以猜定:如何报答母亲的恩情。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写作者重访许世友故居受到震撼,在主旨表达上有着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写母亲进城又还乡,使得将军难报母恩,这件事更加重了将军心灵深处的歉疚。
C.文章写母亲不让警卫员背柴火要将军亲自背,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朴实的待客之道。
D.文章写将军回家探母等故事详略得当,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将军质朴柔情的一面。
2.围绕中心选材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归
艾芜
天已全黑了,康少明独自走着。路上的雪已踏成了冰,硬硬的,有点滑溜,很不好走。刚散会时,队长拍着他的肩说:“小康,搭不到火车了,你怎么办呢?”
“不要紧,咱还有双脚哩,不就是十五六里吗?点把钟就跑到了。”
他的回答充满了愉快和豪气,觉得这点苦都不能吃,还算年轻人吗?幸好会上说这个月的任务能提前四天完成,至于竞赛胜过乙队,那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就这点快乐的火种,燃烧在他的心里,使他重新鼓起勇气,急匆匆地朝前走去。走了不远,传来赶马的声音,赶车的依稀是个很年轻的姑娘。康少明愉快地喊道:“小姑娘,让我搭搭车好吗?”
“这里没有小姑娘。”赶车的尖声回答,胶皮大车一点也不停地,只是跑着。
康少明紧跟在后面奔跑,一面改口喊道:“同志,”接着又恳求地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