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6040字。
秘密★启用前
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蜂拥而入的现代化因素,中华传统文化在固守民族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其超强的稳定性坚守着现代化发展的民族底色。中华文化延绵几千年,历经沧桑而不衰,面对外敌入侵和历史剧变的考验,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顽强的意志力,始终与中华民族的特质连在一起。中华民族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作为的品性,能够处变不惊,以平常心对待外来一切,能够很好地面对各种变化,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新文化运动崇尚西方文化,弱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此减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力。即便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峙的过程中,我国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儒学派和西化派的交锋都没能摆脱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西化派的思想家尽管抨击传统文化的弊端和糟粕,但他们仍然总是从民族主义出发考虑问题。西化派代表人物胡适一生追求民主、自由、人权,他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观察思考中国,所关注的是中国的现实问题,关注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在现代化中的位置问题。
二是对外来文化思想展现出超强的同化能力。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几千年连续不断,说明我们民族有着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有着能够吸纳其他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能力。重本抑末,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我国农业社会的一贯主张。而在南宋时期的永嘉学派则强调事功,认为义理不能离开功利,故而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农商一体,同时认为在坚持国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西学,借鉴西方文明成果。这种对中西文化的辩证态度,以及对“合内外之道”的不懈追求和可贵探索,成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见解。正是在融会中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保持了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始终坚持以我为大或以我为主的惯性思维。由于国力的强盛,中国与周边国家一直是宗主国和附属国的关系,尤其到了清朝以后,人们把本国本朝当作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他一切国家都是需要朝拜自己的藩属小国。在这种环境中延续发展的中华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唯我独尊、蔑视天下的优越心理,这也造成国民对国家地位、发展方向以及自身不足等方面缺乏客观的认识。大国心理一方面带来了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心态和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使文化发展局限于自己民族的视野,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
(商志晓《筑牢并守护现代化发展的民族文化根基》)
材料二:
不少民族解决信仰缺失的方式是借助于传统。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有诸子百家文化传统与文化资源。有传统、有资源,不等于就真正能解决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必须让传统经过现代洗礼并进行现代化意义上的重构才行。当然,也不是所有传统都能经得起现代洗礼并重构得有意义,只有那些与现代精神合拍,经过现代理论与现代知识检证的传统才会重构得真正有意义。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处变不惊、虚怀若谷等精神特质使中华传统文化延绵几千年,能够与西方文化对峙,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B. 胡适一生追求民主、自由、人权,所以他特别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关注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及中国在现代化中的位置等问题。
C. 只有符合现代精神的传统文化才有真正的文化气质,只有经得起现代洗礼的传统文化才有助于一个民族建立自己的精神信仰。
D. “民本思想”古已有之,若加以改造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真正确立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才可能出现整体的社会和谐。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而且对外来文化有超强的同化能力,这使得它在坚守文化传统的民族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B. 儒家的“仁者爱人”主张与南宋永嘉学派强调事功的主张如出一辙,其根本内核都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在不同文化层面的体现。
C. 我们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改造传统文化,就是为了拓展文化发展的民族视野,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D. 儒家文化对建构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有着重要意义,但离开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指导及先进制度的保障,这种文化根基就会遭到动摇。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客观地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固守民族性所发挥的作用,但也委婉地指出了“以我为主”的大国心态所带来的弊端,思维缜密。
B. 材料二与材料三都充分肯定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并指出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才会产生新价值,现实感强。
C. 三则材料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心内容进行阐释,对弥补当代中国人的“内弱”特点意义重大。
D. 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材料二与材料三虽然论述视角不同,但都表现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的思考。
4. 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讲对待文化遗产 态度是“占有、挑选”,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当下现实,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A.“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处变不惊、虚怀若谷等精神特质使……能够与西方文化对峙”错误,以偏概全,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延绵不绝有很多原因,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这种精神特质也不是构成中西方文化对峙的条件。
B.“所以他特别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关注中国……等问题”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为“他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观察思考中国,所关注的是中国的现实问题,关注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在现代化中的位置问题”,所以,后者是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C.“只有……才……,只有……才……”错误,说法绝对,原文“当然,也不是所有传统都能经得起现代洗礼并重构得有意义,只有那些与现代精神合拍,经过现代理论与现代知识检证的传统才会重构得真正有意义”“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意义,并不是在它们是传统这个意义上而言的,而是说它们有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化气质”,可见,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阵地
石钟山
①咣当一声,先是一颗炮弹落在阵地上,接二连三,铺天盖地的炮弹便雨点似的落下,阵地上硝烟弥漫,战火冲天。张守望从硝烟里走出来,身穿军装,提着冲锋枪,指着李满田的鼻子大声吼道:你的援兵为什么不来?
②每次梦到这里,李满田都会从梦里醒来。他先是摸一把早就湿了的脸,抖抖地坐起来,把腿放到床沿下,披了件衣服。李满田觉得胸闷,还有很多委屈,他要找人叙说,连同满腔的委屈。
③一大早,李满田扯了老邢,又拉了老徐,三人坐在干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