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840字。

  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共16分)班级组织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大石窝石作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8分)“数媒组”准备制作“大石窝石作文化”宣传短片。下面是他们撰写的解说词,请帮他们解决在配音和制作字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①“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早在2006年,“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就已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就请随我走进房山区大石窝镇大石窝村,感受【甲】的石作文化。
  ②大石窝的石材品种繁多,质地优良,其中尤以皇家御用石材——汉白玉最为著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乙】,“靠山吃山”曾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据《房山县志》记载,大石窝开采、雕镂石材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隋末,这里的汉白玉被用来雕刻石经。此后,这种石料多被皇家用来修建宫殿、园林、陵墓等。为了完成这些工程,朝廷从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调来上万名石匠艺人,他们在此定居,逐渐形成自然村落。
  ③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是因“石”而成的。石匠们以石为业,以石为生。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一套完整的石作工艺,在世代沿袭中形成了相关行业习俗。这些工艺与习俗留传至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石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④大石窝石作文化这一民间文化瑰宝传承至今,已经成为房山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从建国初至今,大石窝的石匠艺人 (  ) 参与了国内故宫、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石作工程的修缮和修建,(  )走出国门,对日本北海道中国公园、新加坡国家森林公园、美国纽约唐人街等十多个国家的石材工程进行加工、安装。可以说,大石窝石作文化已名扬国内外。
  (1)同学们对于文段中成语的使用产生了分歧,请你帮助作出判断。【甲】处想要强调大石窝石作文化的地位,所以应该选择      ;【乙】处想要强调人们就地取材的智慧,所以应该选择     
  A.巧妙绝伦
  B.独一无二
  C.因地制宜
  D.自出心裁
  (2)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石材是帝王所用,所以应该写作“御用”。
  B.“雕镂”一词中的“镂”,应该读作“lóu”。
  C.因为表达的是“传下来”的意思,所以应该写作“留传”。
  D.“参与”一词中的“与”,应该读作“yǔ”。
  (3)有些同学不明白第④段中“名片”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为“交际时所用的向人介绍自己的卡片,上面印着自己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请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从下列对“名片”的理解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印有“大石窝石作文化”这一名称的卡片
  B.对“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进行介绍的文字
  C.能够代表房山进行文化交流的标志
  (4)同学们对括号处应选用的关联词语有不同意见,请你结合语境,作出选择     
  A.①因为 ②所以
  B.①一边 ②一边
  C.①尽管 ②可是
  D.①不仅 ②还
  2.(6分)在对“大石窝石作文化”溯源的过程中,同学们搜集到了云居寺石经的相关材料,准备作为宣传短片的链接一并发布。请参与他们在资料整理环节的讨论。
  资料夹 【资料一】云居寺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隋大业年间(公元605年),云居寺开山祖师静琬为使佛法永存世间,在盛产丰富石料的怀玉乡(大石窝)白带山凿岩为室,开启了千年刻经伟业,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迹。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先辈们精湛的石刻技艺,而且传承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奉献”的房山石经精神。
  【资料二】据史料记载,静琬祖师先是“磨四壁而以写经”,后又“取方石别更磨写,藏储室内”。这些石经刻版规格相同,长约1米,宽约50厘米,厚约10厘米①,石面上所刻的经文,字迹端正秀丽②,刀锋犀利,运笔、提顿,字字见工③,对于研究历代书法具有极高的价值。
  (1)【资料一】的画线句表达欠妥。根据语境,在此句前应该添加     
  A.静琬祖师
  B.这些石经
  C.刻经伟业
  (2)【资料二】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应该将      处的逗号改为句号。
  (3)【资料二】中云居寺的刻经拓片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仔细观察可知,从【图1】到【图4】,不同朝代所刻经文的书法字体均以      为主,但在【图2】中也不乏      字体的出现,其行云流水之态、灵动洒脱之姿,使得石经独具韵味和情致。
  3.(2分)作为宣传短片的尾声,“身边文化遗产大家谈”环节需要几名同学出镜对“大石窝石作文化”进行宣传。你的任务是用上“文化”“历史”“智慧”三个词说几句话,向人们发出参观“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邀请。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4.(4分)默写。
  (1)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孟子》)
  (3)古诗词中的“夕阳”往往浸渍着诗人的万般情味。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用“     ,     ”描绘南山晚景,表达自己恬淡闲适的心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