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350字。
丰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 二 语 文
2023. 0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是指位于北京老城中心,从外城最南端的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一直延伸到地安门、鼓楼、钟楼,绵延7.8公里,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并始终决定整个北京老城城市格局的庞大建筑群体。这一建筑群,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汇集了自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制性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展示,尤其是位于中轴线上的礼制建筑系统,如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等,以物化的建筑符号,延伸到精神性的祭祀礼仪。这些礼制建筑系统一方面体现了历史传统以物化建筑形制而延续;另一方面,通过祭祀活动,以严密的仪式教化人的精神世界,将天、地、人三者融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以礼“事天”“敬天”“祀天” 的同时,以“礼乐”教化规范人伦道德,营造一种天地和煦、人神合一的宇宙图景,人与自然圆融和睦,万物都井然有序。
中华民族在“国家认同”方面有着十分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择中建都”,“择中建殿”,再到都城中轴线的形成,究其根本,乃是君王执“中和”之政的物化象征。“中”是相对的,需要两翼、四面、八方呼应,强调聚拢向心、均衡对称,是国家价值认同的强化与突出。北京中轴线构成了对“中正和谐”这种秩序的清晰表达。“以中为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秩序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审美意象。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中的建筑展现了对这种审美意象的极致追求。两侧对称布局的城市区域衬托着居中的中轴线建筑群,形成了恢宏壮丽、纲维有序的城市景观。
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城市中心建筑群,穿越了多个功能复杂的城市功能区,呈现了宫城中帝王的生活、内城中王公官僚的生活、外城普通民众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秩序生活最具完整性的物质载体。
(取材于蔡晓璐、吕舟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以中轴线为依据的建筑群的一项是(3分)
A.位于永定门内,中轴线左右的皇家祭祀场所天坛和先农坛
B.由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所形成的起伏有序的建筑群落
C.位于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
D.北海、中海、什刹海等湖沼岛屿组成错落有致的园林建筑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轴线上的礼制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B.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C.两侧建筑对称布局,形成了恢宏壮丽的城市景观。
D.建筑的秩序与社会生活的秩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材料二
为了传承保护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市在启动中轴线整体保护立法程序的同时,也展开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世界遗产,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和载体。且不说从元代延续至今一直都是商业街区的前门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仍然繁华,哪怕是故宫、天坛这些曾经的皇家禁地,如今也一直保持开放状态,接待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仅如此,像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还融合现代人喜欢的时尚表达理念,打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创产品。当我们在北京中轴线上游走、穿梭,还会看到众多仍然具有活力的
3.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符合“物质与非物质融合”观念的一项是(3分)
A.改造前门大街,恢复“铛铛车”(有轨电车),重点建设“非遗”文化街。
B.腾退因历史原因定居社稷坛的市民,使被民居包围的古树重现挺拔身姿。
C.文物保护单位在鼓楼上安排击鼓表演,让游客体会暮鼓声中的沧桑变迁。
D.故宫出品儿童版的应用小程序《皇帝的一天》,带领孩子们深入清代宫廷。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中轴线“文化特质”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正和谐 B. 井然有序
C. 保护传承 D. 融合共生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的重要意义。(6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7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20分)
过秦论(下)
贾谊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