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20字。
课题:登高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赏析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2.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基础知识积累】教师进行文章的相关基础知识介绍。时长:4分钟。
【学生练习】学生要完成下列各题。时长:5分钟。
1.诗人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的诗常反映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________”,而杜甫本人也有“________”的美称,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常呈现出的________风格。
2.写作背景:
杜甫从48岁到58岁,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已是第8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________”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个人多病和壮忘未酬——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这一年________,杜甫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即景伤怀的________。
3.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初唐时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等。
4.划分朗读节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诵读提示】
诵读时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
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可重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来”要拉长声音,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
颈联: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病”“独”,刻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读出。
尾联: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合作探究】
1.诗的前两联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首联六个特写镜头,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