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00字。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句,多角度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培养发散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三、过程与方法:
  杜甫的《登高》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唐代诗歌的学习。学习这个单元,要引领学生去领悟诗歌,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学习时要注意使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方法解读诗歌,注意在朗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基本上对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及一般的鉴赏方法等要素有所认知,但是很难在具体的阅读中加以应用。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诗歌鉴赏。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将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来感受杜甫律诗抑扬顿挫之美,以合作探究的方法来领悟诗中蕴含的抑郁孤独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以联想想象的方式再现诗中的景色描写,让学生置身诗境去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欲穷千里目”,王之涣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想要在某一个领域达到一定高度,就要有更高远的境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向我们传达了对亲人的思念。陈子昂看到天地悠悠,新生悲怆之情。“天下有形形色色的人,就有形形色色的文”,伟大的诗人杜甫也曾经登上高处,写下了著名的《登高》,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登高》,看看杜甫登上高处,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成为“李杜”,他也被后人成为“诗圣”。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作品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2.介绍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三、文体知识
  《登高》是一首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