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30字。

  古诗阅读之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
  近三年的高频考查角度,多基于对诗句意思的正确理解,特别是诗人自谦、自嘲、戏谑或使用典故的诗句,常被用来作为命题点。主观题,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石鼻城【注】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 石鼻城即宝鸡东北15公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含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                                   
  技法点拨
  抽象哲理“三步走”
  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最忌讳枯燥的、抽象的议论。古人就常将深厚的人生哲理蕴含在诗歌当中,借写景叙事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期许。如何通过诗歌来体会作品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见识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事件。诗歌哲理的抒发,必须要有附着,读懂这些场景、事件是考生体会哲理的基础。
  2.抽象出诗句所涉及的话题或陈述对象。所谓抽象就是从具体的总体实情中挑选出某种特性,并且抛弃其他特性,将这个特性升华为唯一的视角。如【典例1】首联抽象的话题就是“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谈到的是对人生的理解。
  3.体会诗人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观点。诗人的观点态度蕴含在诗句之中,这就需要结合诗人生平、上下语境,乃至整首诗来理解。同样【典例1】首联,虽然以前战国的纷乱如今变得天下太平,但是在路上赶路的游子自古以来都是行色匆匆的(自不闲)。这句话所表达的诗人的观点就是:一切都有定数。
  典例2 [2022•皖南八校三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老学庵壁【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