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16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2023.1
  本试卷共11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共15分)
  材料一
  “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同一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辩论等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自身必须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判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判断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论题”的错误。
  例如:“你们店的大米粥怎么这么稀,还这么贵?”“物以稀为贵嘛。”“物以稀为贵”中的“稀”应指事物存世稀有,“贵”指价值珍贵。而在这组对话中,顾客说的“稀”指粥里的米放得少,“贵”指价格高;店主却“___①__”,以“物以稀为贵”搪塞顾客的批评。
  又如:“服务员,您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了。”“哦,不要紧,一点儿都不烫。”在这组对话中,顾客提醒服务员注意服务规范和卫生问题,同时表达了不满,而服务员装作浑然不觉,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移到汤的温度上,以“__②__”的方式回避指责。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思维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形式逻辑》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填入文中①②两处指出例句违反同一律的原因,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偷换概念 ②偷换概念
  B.①偷换概念 ②偷换论题
  C.①偷换论题②偷换论题
  D.①偷换论题 ②偷换概念
  材料二
  我们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是用口头语言还是用书面语言,都应该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要做到这些,就应当遵循基本的思维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比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超出同一思维过程,就不能要求所有思想绝对同一、永远同一。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例如:“夜晚,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灯火明亮。”在这句话中,“整栋楼漆黑一团”与“一个房间灯火明亮”自相矛盾,两种情况不能同时并存。假如超出同一思维过程,或事物本身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性质,需要用语言揭示,如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通过作品能自圆其说,这不就算违反矛盾律。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为真。例如“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在这句话中,“采纳”和“不采纳”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我都不赞成”违反了排中律。人们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思想必须具有论证性,观点才能立得住。因此,充足理由律要求在任何一个论证过程中,都必须为论断提供充足理由。具体地说,就是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虚假理由”以及“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例如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竟然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不幸死在年关,鲁四老爷却以“偏偏要在这时候”为理由,推出“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结论,显然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
  了解基本的思维规律,我们就容易发现日常话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例1:“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了我就赶去排练了。”例2:“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他此生注定不平凡。”例3:“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不全面的。”以上四例都违反了基本的思维规律。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学十五讲》等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遵循思维规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遵循思维规律,是人们能够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基本保证。
  B.遵循同一律,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所有思想都需要保持绝对同一。
  C.遵循矛盾律和排中律,可以避免混淆话题,使语言表达更具有论证性。
  D.遵循充足理由律,就要在论证中提供真实且与论断有逻辑关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第六段中的例句违反思维规律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排中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B.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矛盾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C.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矛盾律。
  D.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排中律。
  4.材料二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为何违反了思维规律?请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共10分)
  文段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