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920字。
东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高三语文
2023.1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养老”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燕、飨、食等礼仪都是借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这里的“养老”还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养老行为。
周代养老的仪式除了设置公宴外,还给国老颁发上顶端镶有木雕鸠鸟形状的黑色木制拐杖——鸠杖(同王杖、玉杖)。鸠鸟食道宽,吞咽顺利,意在祝福老年人吃好吃饱;鸠杖象征着一种权利和荣誉,持杖老人凭杖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优抚政策,除给予老人一些荣誉之外,还向社会颁布养老的法令,明确养老范围,建立了具体的保障监督措施,比如汉代就明确规定“子孙为国而死的父祖”等四类人归社会养老。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起草皇帝诏书,协助科举考试。《唐书》中还有国家为高龄老人配备家庭服务人员的记载。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福田院”。明代除参照汉代做法外,还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政权建设,并在多地设立了养济院。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养济制度。
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核心是“孝”,而以“孝”为核心的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
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早已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家庭养老,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这样的家庭养老促进了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
(取材于刘松林、曾富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421”家庭模式,独生子女的现实,导致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人能从子女身上得到的都是有限的。
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90%左右的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享受“亲人服务”的同时又能得到所在社区有偿或无偿服务。这种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养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是指一种敬老仪式。
B.在周和汉时有敬老意味。
C.唐宋时敬老﹑养老并举。
D.在家养老就是传统养老。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周代,鸠杖对老人意味着受人尊敬和享有待遇。
B.唐宋时,老年人都有权参与文史研究机构的工作。
C.中国式赡养不仅是“孝”的要求,也是“孝”的体现。
D.家庭养老能让老人在闲适生活中体会到天伦之乐。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享受智慧养老服务的一项是(3分)
A.老年人出门佩戴定位呼叫器,遇险一键呼救。
B.老年人通过机顶盒获取健康资讯,远程问诊。
C.居家老人线上预约康复理疗师上门进行服务。
D.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购买智能看护床垫。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历代都重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
B.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现实需要。
C.社区在现代多样化养老服务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15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
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1】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