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500字。

  高2024届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儒家哲学根本精神的观念表达,是源自儒家哲学最高范畴的要求。儒家重“仁”,但仁只是儒家伦理的最高范畴,而不是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主张来看,道在孔子思想中占据最高地位;宋明理学重“理”,而万理之“总稽”是“道”,就此而言,新儒家的最高范畴也是道;现代新儒家虽强调心性之学,但也承认心性是由天命(道)下贯而来。儒家所谓道,不同于道家之道。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的联结者——老子之道是联结有无的“路径”,庄子之道是联结有无的“枢纽”。而儒家所谓道,则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条“无过无不及”于某种边界的道路,这个边界,就是《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是无过无不及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终极边界的道路,这意味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源自“道”的要求,是儒家思想中最具范导性的原理。
  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原则的范导下,儒家之仁的范围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在宋明理学中,不仅仁所指向的对象由亲、民扩展到万物,仁的内容也有多维扩展,宋儒称之为“万物一体之仁”。万物一体之仁要求“仁”应以“万物共生”为念。即仁的对象要从人扩展至万物,仁就要重视知觉能力的扩展,仁就要克服一己一类的利、欲之蔽,强调公而不私。“万物一体之仁”对孔子之仁的推进,使得儒家伦理超越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与当代的责任伦理、生态伦理、技术伦理产生了共鸣,而这种共鸣产生的精神基础,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儒家所期望的社会,是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理想的大同社会。王道之治、协和万邦乃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折射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要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02月14日15版)
  材料二: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哲学最高范畴→道→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
  B. 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仁→人心和善→万物一体之仁
  C. 儒家哲学最高范畴→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一体之仁
  D. 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仁→万物一体之仁→“和合”理念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伦理和当代伦理都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基础,从而在多个方面产生共鸣。
  B. 孔子之仁是“万物一体之仁”,在宋明理学中,“仁”的对象和内容都有所扩展。
  C.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强调一体性,具有发展性、变化性和创新性。
  D. “仁”极为重要,被孔子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因而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深远。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明儒家学派观点——“道”与“仁”,以及各自的发展和影响。
  B. 材料二阐述“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指出只有承认、尊重差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
  C. 材料二运用并列式结构全文,作者提出“和合”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进行分析。
  D. 材料一、二相关,分别从儒家观点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探讨了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4. 结合两则材料中“仁”的阐述,谈谈你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和合”理念,并进一步提出社会是一个整体,要“和合共生”。请结合材料二,简述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应采取的具体做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从材料一第一段“而儒家所谓道,则是“中庸之道””可知,儒家之道与“中庸之道”是一样的概念,既然选项中写了“道”,就不应再写“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的最终边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的下一阶段应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通过材料一第一段“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原则的范导下,儒家之仁的范围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在宋明理学中,不仅仁所指向的对象由亲、民扩展到万物,仁的内容也有多维扩展,宋儒称之为‘万物一体之仁’”可知,儒家伦理最高范畴为“仁”,“仁”受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原则的范导,在宋明理学中,将“仁”扩充为“万物一体之仁”。推不出“人心和善”。
  D.通过材料一第一段“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悲咒
  丛桦
  一
  十年前,我去采访石马街一位老太太。
  那年她77岁,1947年的秋天,23岁的她与21岁的表弟结婚。他们的婚事是双方父母多年前的约定。结婚18天后新郎去邻县办事,后来便随大哥二哥去了台湾,从此不得再见。此后的六十多年中,她做梦都想见到丈夫,直把一头青丝熬成银发。
  “我一定要去台湾找他。”采访中,她不停地重复这句话,以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