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850字。

  安徽省马鞍山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海滨仲夏夜》中有一个句子:“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如果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燃烧"和"晚霞"这两个词是不能搭配的,因而也就不能构成语法场。但是,仔细品味,这一看似有语病的句子,却生动传神,意趣盎然。作者采用了潜喻转借的修辞方法,先在意念上将"晚霞"比作"红火",然后再把它和"燃烧"搭配。这样,用极为简约的语言突现了西天晚霞绚丽夺目的美好景色,给读者以强烈的形象感受。
  这种通过潜喻转借形成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时而可见。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取代科学逻辑的结果,也是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因为在语言运用的实际中,常规的语言搭配往往不能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印象表现出来,于是,作者便突破一般语言规范的束缚,借助潜喻转借的修辞方式,使词语超常搭配起来。
  语法与修辞所追求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语法通过语言的静态分析,示人以规矩,即一个句子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就是一个通顺、明白、正确的句子。修辞是研究语言的运用,注重“心营意造"。修辞以表达情感为主。为了表达情感,修辞往往不受语法、逻辑的框框限制,而能更充分地占有人的情感本质,并在情感领域内获得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忠于审美感情的时空情感。这种经过主体心灵映照出来的心象,它蕴含着生活的律动。
  (摘编自李建邡《词语超常搭配现象浅析》)
  材料二: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曾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期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潜喻转借形成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既是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也是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取代科学逻辑的结果。
  B.语法与修辞有着不同的追求。语法讲究规则,而修辞侧重情感,且一般不受语法、逻辑的
  限制,能更充分地占有人的情感本质。
  C.笛卡尔和培根都认可通感现象,认为视听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
  种心理现象,否认其修辞意义。
  D.通感在西洋诗文里早就出现了,其合理运用可以使表达更为活泼、新奇,但大用特用、滥用乱用也会造成用字不准的流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破常规语言规范束缚,借助潜喻转借的修辞手法使词语超常搭配起来,是为了表现作者
  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印象。
  B.李渔认为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得十分不当,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学者并不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C.通感现象不仅在古诗词中普遍存在,在普通语言中也经常出现。如"声音很响亮",把形容
  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
  D.材料二列举了大量中外事例来论述通感,如列举《玉楼春》《夜行观星》、荷马的诗句,有力地证明了通感在中西文中由来已久。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C.李义山《杂纂•意想》:"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
  D.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下面句子运用了潜喻转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4分)
  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家家户户欢乐歌声起;我们种的是幸福树,我们种的是社会主义。(李季《人人来种幸福树》)
  答:__
  5. 钱锺书为什么会说纪昀并未懂“小星闹若沸”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答: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    师
  朱平兆
  老师还住老地方,我打听过了。文涛新村已经不新,三十几岁的住宅,看上去垂垂老矣。老师家在二楼,我到了楼下,脑海里一遍遍闪现出上一次看望老师的情景。那时我开始工作不久,老师退休了,碰巧我得到一对茅台酒,珍贵礼物献恩师,就拎着酒去看望老师。老师家并不奢华,我自信地将酒放在茶几上,向老师展示我的孝心和成功。
  师娘瞥了一眼茅台酒,转身去泡茶。老师从师娘手中夺过玻璃杯,亲自给我倒了白开水,坐下问我工作上的事,给我讲为人成事之道,好像又登上讲坛。我感觉老师老了,有点迂腐,敷衍了一会儿,起身告辞。你将茅台带回去,几个苹果我可以收下,这么重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