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580字。

  高2020级“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次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劳动是文学表达和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人的日常劳动生活及其经验本身有其自足的价值和意义,并成为文学叙事的中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也具备独立的审美特性,因此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文学叙事的视野。
  古代的劳动与其说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不如说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当时的劳动指的是身体劳动,其过程是身体与自然能量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换取所需要的生活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的遭遇都源于自然,艺术层面的表达即人对自然的模仿。古代的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有明显的界限,农民没有时间观只有时令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规律。劳动经验大部分是源自田间地头、山水田园的自然经验。《诗经•芣苢》中的“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描写出了劳动的真实场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对古代劳动经验的文学表达是人企图融入自然的冲动,因而文学更多的依靠抒情主体的情感情绪变动来提升整体的意义,带有浓郁的抒情性。
  社会发展使古代的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经验、劳动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还可以掌握理性从而抵达真理,实现对人精神内部的改造。劳动的目的也变为为了消灭剥削、消除阶级性,因此文学叙事和想象就围绕革命展开。现代文学《三里湾》、当代文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是为了对人精神世界的改造。反抗资产阶级劳动异化的方式除了劳动在肉体上予以消灭之外,还包括精神上予以改造。文学叙事试图把劳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转化为积极斗争中的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问题。
  劳动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也重新建构劳动价值感。新的劳动经验的诞生为文学叙事的想象提供新的情感体验,为美学范式提供可能性,人们赋予劳动以意义是为了在劳动中寻找人的终极价值。劳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而言,它可以表达个人尊严和价值;是因为对于《白毛女》中的喜儿及其整个时代而言,劳动够把“鬼”变成“人”。
  新时代的劳动,也同样重要,它为叙事注入了鲜活的经验,是当下人们为实现幸福与安逸日常生活的总体理想。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劳动形式,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体力劳动形式依然存在,但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形式变异为“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或者“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脑力劳动成为城市劳动群体的主流形式,它尤其盛行于当下城市的青年群体之中。这种劳动形式将古代的体力劳动转化为现代的脑力劳动,劳动时间的规定性转化为模糊性、导致劳动空间的单一性转化为多样性、劳动经验的熟悉性转化为陌生性。这也成为文学表达的困境之一。劳动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文学的变化,也或隐或显地透露了时代的精神特征。
  (摘选自林芳毅《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通人的日常生产劳动,可以满足其自身的生活需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为文学叙事的内容。
  B.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劳动其实是人们模仿自然的活动,那时候,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遭遇都源于自然。
  C.在现当代文学的劳动叙事中,作家的创作理念只是改造人们思想,突显伦理学或道德哲学问题,使思想性得以提高。
  D.随着互联网发展,脑力劳动时间模糊、劳动空间单一、劳动经验陌生,这就造成了当今劳动叙事文学表达的困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将劳动这一文学常见母题,放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论述,认识深刻。
  B.文章从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目的等几方面,阐释了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
  C.文章多处采用举例论证,例举《芣首》直接说明了劳动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作品只是对自然的模仿。
  D.文章第4段先写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再述新的劳动经验的价值,最后以具体的事实予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劳动看似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实际上应是自然分工的结果,用自己的体力换取需要的生活物资。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晋人陶渊明躬耕垄亩,他的文学表达融入了自然,带有浓郁抒情性。
  C.文学来源于生活,透露出时代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的劳动叙写都以现实生活情景为基础。
  D.文章赞赏古代劳动和休闲有明显界限,联系现实,批评了当今“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劳动形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气象资料显示,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当天最高气温的前后两小时左右。气温高,森林可燃物温度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水分易蒸发,导致可燃物干燥,易于点燃,火灾容易蔓延成灾。气温变化包括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等。统计分析表明: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发生森林火灾几率最小;-10-0℃时,发生森林火灾几率较大;0-10℃时森林火灾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