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0440字。

  四川省达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是对汉代《水经》的注释与补充,篇幅却达原书的20倍。《水经注》不仅详细记载了1000多条河流,还记录了与之相关的山川古迹、风土人情、人物掌故、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歌谣俗谚,可谓中国古代社会地理图景的再现,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在战乱频仍的北魏全凭传抄流传,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清初学者刘献廷称此书为“宇宙未有之奇书”,沈德潜称此书“不可无一,不容有二”,以示历史上难有与之比肩的作品。
  《水经注》吸引着数代学者研究,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郦学。清乾隆年间的全祖望、赵一清和戴震,被誉为“郦学三大家”,近代对《水经注》研究贡献较大的学者有王国维、胡适等。不仅如此,海外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水经注》的学术价值。1918年,日本著名汉学家小川琢治撰写《水经与水经注文》,全面介绍《水经注》并给予极高评价,他的学生森鹿三成为在日本名气和成就最大的郦学家。1905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发表《魏略所见之西域诸国考》一文,称《水经注》“是一本具有极高价值的地理文献”。
  《水经注》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
  首先,郦道元为水著述是因为中华知识体系中的史书传统,而为河流撰史则将观察对象从人类自身向自然世界延伸。春秋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典故,书中涉及35条水道的分布,东汉时《水经》出现,郦道元延续了前人的书写传统,并非首创。这一传统一方面缘于水在农业文明中有着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来自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自然关怀。在西方,柏拉图开启的人与自然“二元论”,将人与自然视为对抗关系,这也是西方知识体系中没有较早出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为河流、庙宇撰写历史著作的主要原因。
  其次,中国传统人文学科按照经、史、子、集四个分类,往往把史学提高到与经学并驾齐驱的地位,有“六经皆史”之说。由一本书形成“郦学”,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水经注》包含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词章学等,还体现了史学对其他古代人文学科的引领作用。这与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按今天的图书分类法,《水经注》仅是地理专著,读者也就难以体会它的价值。
  最后,西方相关著述直至19世纪才出现。西方启蒙运动后,社会学科组织分化、学科分科趋于细窄化、学科知识专业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切断。法国人文地理学科的形成,影响了之后对西方史学界起革命性作用的法国年鉴学派。20世纪30年代后,年鉴学派《莱茵河》《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逐渐以河流水道作为线索书写历史。作为反思与修正,年鉴学派开创的史学范式推崇“总体史”,强调打破学科界限,以史学整合社会科学的研究。
  跨越十余个世纪,年鉴学派的观念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的书写不谋而合。这一“巧合”的背后,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郦学”显示了中国独有的史学引领的中华传统知识体系,这对如今构建中国学派、形成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有着宝贵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文情俱胜<水经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不仅在篇幅上远超《水经》,且对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作了最全面的再现。
  B. 郦道元为河流撰史,既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水”的重要性,又缘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 因为《水经注》这本书体现了史学对其他古代人文学科的引领作用,所以《水经注》能在学术界形成“郦学”。
  D. 《水经注》影响了法国人文地理学科的形成,对打破学科界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给年鉴学派提供了依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出论述对象,接着论证了《水经注》的国内国际学术地位及其原因。
  B. 文章将中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比较,显示了史学引领下中华传统知识体系的特点。
  C. 文章引用中外学者的评论,有力地论证了《水经注》的学术地位以及学术价值。
  D. 文章以年鉴学派的反思与修正为例论证了中华传统知识体系对西方学术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郦道元将观察对象从人类自身向自然世界延伸,体现了“观象于天,观法于地”的自然关怀。
  B. 西方没有较早出现为河流、庙宇撰写历史著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将人与自然视为对抗关系。
  C. 如果仅把《水经注》归类为地理专著而忽略其史学意义,它的学术价值就无法被读者体会到。
  D. 学科分科趋于细窄化、学科知识专业化等现象人为设立了学科壁垒,不利各学科的整体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中,亭台楼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亭”的历史很早。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是边塞哨所一类的建筑。战国时期,在国与国的边境上都设有这种亭,置亭长,任务是侦察敌情,防备敌人。到秦汉时,这种亭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十亭为一乡,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