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880字。
岳阳市2023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
语文
本试卷共15页,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 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
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 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 燮所说: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 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 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 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
途径。清人沈德潜说: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
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 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
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 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 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 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 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 得很清楚: “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 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 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 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 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
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 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 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 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 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词作,使词从音乐歌 词向抒情诗转变,而且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 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
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
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
高三语文试卷 第2 页(共15页)
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 话: “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 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 灵)相浃而俱化” (《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
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 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
意义的重要前提。
C. 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很值得我们
与之展开对话。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
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两则
材料论证了材料一人品与文品并重的中心观点。
B. 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个例子,论证了古典诗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
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 有人认为陆机说的“诗缘情”与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孔
颖达认为,两者是合一的,莫砺锋认可孔颖达的说法。
D. 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
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高三语文试卷 第4 页(共15页)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 苏轼《答张文潜书》: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
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 刘勰《文心雕龙》: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
符外者也。”
C. 刘熙载《艺概》: “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
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 潘岳(晋代诗人)》: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
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潘岳的字)拜路尘。”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 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
5.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李璟词的描述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 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6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 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 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
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尘之眼 陈敏
诗人波德莱尔说过,从猫的眼睛里可以读取时间。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一般
人真的做不到。
前段日子,我因背部受伤,去了一家朋友推荐的按摩店。
那是一家很小的按摩店,据说只有三名按摩师。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