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386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1月月考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悉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平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悉,就需要专门学习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刀笔吏:掌管文案的官员。
B.折狱:落入监狱。
C.服膺:衷心信服。
D.克己:提高自我。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的出现,促使乡土礼治社会逐渐转变为都市法治社会。
B.乡土社会中,人们认为“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
C.在维持社会秩序上,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
D.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提是需要有对大家一律平等的普遍性的法律。
B.不再相信人有良心而是靠法律和相关机构维护。
C.并非所有的问题矛盾都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D.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信访这种庭外调解制度。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准则,在乡土社会是礼法,在都市社会是法律。
B.判决执法上,乡土社会靠权威主观的判断,都市社会靠客观的证据。
C.儿子犯了罪,父亲也得跟着受刑罚,这在法治社会中是不会出现的。
D.法治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山
苏学文
傍晚,火球般的日头还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兵们就吃过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在房前的石桌上下棋、聊天。正是初夏,风从山谷里吹过来,丝丝凉意掠过兵们的身子,兵们就忘记了白天的酷热。
列兵一个人坐在石凳上,愣愣地望着日头沉没的地方出神。列兵看到日头在山峰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